Sunday, 26 June 2016

《變好》

“我那天見到她了。”他在仰臥起坐的時候突然說。


我們剛跑完步,正在運動場中央的人造草皮上做著一些簡單的運動。雖然時間已經很晚,跑道上依然有幾個人在慢跑,時而經過我們面前,阻擋了投射在場上的聚光燈光。

佑文口中的她是Jane,他的前女友。他們在大學相識,拍拖了三年,卻在一年前分手了,據說是性格不合,但女方不久後就展開了另一段戀情。佑文沒和我們談論這件事,我們這些外人也不便多問。他們前幾天在某個朋友家中同學聚會,兩人都有出席。

“怎樣?”我說,默數著第十七次的仰臥起坐。

“沒有怎樣,”他繼續仰臥起坐,眼睛直直望著前方。“我嘗試和她說話,可是她還是處處避開我。”

“你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吧。”二五、二六、二七……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才說:“我只是沒想到她會那麼……那麼冷淡。”我感覺到他一開始不是要用冷淡這個詞。

“都過了這麼久,你對她還有感覺嗎?”我問一個自己也猜到答案的問題。

佑文停下動作,坐起身來雙手抱膝,身體彷彿一個栽在地上的P。“沒有了,只是見到她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一點……怪怪的。”

我嘆了一口氣,盤腿坐下。“一個曾經如此熟悉的人現在變得這麼陌生,會放不下也是人之常情。”

他沒有答話,低頭搓揉地上的假草。

“過去就讓它過去吧,至少你現在過得很好啊。”我安慰他。

自從和Jane分開以後佑文確實改變了很多。他戒掉了多年的煙癮、靠運動減去了身上的贅肉、改掉過往的壞脾氣。生活也變豐富了:報名了商業課程、每週末到孤兒院當志工、甚至這年還去了三次背包旅行。之前Jane一直要他改進或要和他一起完成,卻也叫不動他的事情,他都已經——或是正在——一一實現。

我忽然發現原來佑文的積極上進不是想用一堆事物來麻醉自己的傷痛、也不是要重新開始一段人生讓自己變好,而是為了Jane。也許是想要變成她期許的樣子博回她的歡心、也許是想讓Jane後悔和變得更好的自己分開、也許是純粹想要證明給Jane看,自己沒有了她其實也可以過得很好——他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

可是努力的成果沒有期望的見證人——Jane從此沒有再看過他一眼,好像他這個人再也不值一提。她的世界裡已經沒有了佑文,即使佑文的世界裡還有她。

“是啊,現在過得很好,但是為什麼還是開心不起來呢?”他苦笑。

我不曉得該說什麼,卻也不需要再說什麼,只好跟著苦笑,然後陪他跑另一圈不知什麼時候才會結束的跑程。

Sunday, 19 June 2016

【“你怎么可以吃掉人类最好的朋友?”这句话让其它动物情何以堪?——浅谈玉林荔枝狗肉节】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每年夏至(621日或22日)都会举办玉林荔枝狗肉节,大量食用荔枝和狗肉。近年来经外媒报道,已引起世界关注。西方世界严厉谴责抨击,其它地区的人们联署反对,甚至中国内地部分名人也呼吁民众不要吃狗肉。

荔枝狗肉节为何会兴起?民间俗语有说:冬至鱼生夏至狗,由于狗肉温热,易上火,夏至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吃荔枝和狗肉这两种很热气(容易上火)的东西,正好与阳气呼应,以阳制阳[1]。也有说法为玉林市天气炎热雨水充足,人民就发明吃狗肉和以荔枝就酒来避暑气,顺便欢度夏至,与亲友共聚[2]

其实中国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已经食用狗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走向高峰,社会各阶层人士皆吃狗肉[3]。之后随着佛教盛行,狗肉的地位急剧滑落。隋唐以后上层社会拒吃狗肉,就连平民也不敢公开品尝狗肉[4]

不只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人民也食用狗肉,其中韩国有大约一半的人口吃狗肉,尤其夏天更为常见[5]。东南亚、欧洲以及太平洋岛国的一些地区也有品尝狗肉的习惯;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Aztecs)则养殖墨西哥无毛犬作食物用途。
居民在市场挑选狗只

从美食到禁忌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狗肉渐渐退下餐桌。许多国家制定了防止虐杀动物的法令,也禁止屠杀和贩卖狗肉。但全世界立法禁止吃狗肉的国家或地区只有香港,其《香港法例》第167A章《貓狗規例》规定不得屠宰和售卖任何狗只和猫只或其屠体及任何部分作为食物用途[6]

单纯一个地方民族的饮食习俗,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被冠上罪名,受千夫所指呢?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部分当地人民也开始声讨这个流传多年的自家传统。无可否认,现今社会深受西方世界影响。过了殖民时代和全球化的趋势,西方观念更在东方根深蒂固。由于西方和东方曾经处于殖民和被殖民的身份,这样就不难理解任何与西方有冲突的民俗很容易被标上野蛮的标签,但其实这都只是文明演变上所造成的文化差异而已。

要了解这种不同,我们必须先知道双方文明的演变历史。东亚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所有粗重的农活大多以牛马来代替人力,这些动物对农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反观狗因为在务农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因而写下了它成为食物的命运。西方文明则由游牧文明演进而来。这时狗不但担当猎犬的角色,还能兼顾看管牲畜的工作,而牛只不过是奶肉的供应者。中国藏族、满族等游牧民族不食狗肉也是同样的道理。经过时间的演变,狗的工作从保护牲畜变成了保护主人,慢慢走入家中,成为西方家庭的一员。

然而依西方媒体的影响力,只要他们大肆报道某个议题,贴上标签,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人民也会风起云涌,被洗脑般的声讨所谓不人道和野蛮的行为。于是爱狗人士和动物保护组织纷纷站了起来,示威抗议甚至发出联署要求抵制和取消吃狗肉的民俗。


“我爱护动物,也爱吃动物”


结果这些人被冠上伪善的帽子——可不是吗?早上才在那里拿着爱护动物狗狗的哀求:不要吃我们!的布条,午休时就跑到麦当劳点了一份巨无霸和炸鸡块,吃饱过后沾着肉香的嘴唇继续嚷着同样的口号。这样的举动只会令人生厌,认为他们其实应该一手高举示威牌子,另一只手不停掌掴自己嘴巴才对。

很喜欢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Julian Baggini对于虚伪的诠释[7]虚伪其实没有那么直接了当。假如一个人觉得屠杀和食用狗肉很恶心,却不觉得吃其它动物有什么问题,这并不是虚伪。试想你从小和狗只一起玩乐长大,又没有见过屠宰牲畜的过程,觉得吃狗肉残忍不人道只是人之常情。当你将自己的厌恶强加在他人身上,以不道德为由而不让别人吃狗肉,这才是真正虚伪的表现。

明显的,如果你抗议吃狗肉只因为被吃掉的是狗而不是猪,你的愤怒是有多么的空洞。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反对的人除了喜欢友善、毛茸茸又有名字的野兽之外,还有其它更扎实的理由

爱狗人士最常用的论点不外乎:狗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啊,你怎么忍心吃掉它们!。诶,等一等,你们怎么代表全人类发声了?你应该说的是狗是我最好的朋友啊,所以我都不吃它们!不然的话每隔两天就会有一群人跳出来说///羊是我们的好朋友然后谴责其他肉食者的不道德。

假设狗是全人类的好朋友这个式子真的成立,人类会以什么心态来对待其它物种?烹调料理之前告诉自己虾子不是人类的朋友,然后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把活虾丢入沸水里,盖上锅盖满心期待地看着它们被煮熟;皮革业者一面剥下鳄鱼皮,一面对着这些被吊起来的爬行动物摇头:谁叫你们不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只好拿你们来做包包啦

如果动物知道人类有这种想法,被电晕屠宰之前只好怪罪自己的祖先,为何一万多年前不要讨好巴结人类,弄得后代子孙只能走上被吃掉或制成服饰等各种悲惨的命运。

吃与不吃:取决于对人类的利用价值


即便如此,狗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怎么能够将它与其它物种比较呢?的确,我们常常听见忠犬护主、毛孩整天守在门口等主人回家这类的新闻,笔者也没有要无视这些消息。但是其它动物是真的没有灵性,还是人类本来就鲜少探讨、或压根不在乎牛羊有没有灵性这件事情呢?除非经营畜牧行业,一般人很少有接触家畜的机会,更不要说像对待猫狗那样和它们朝夕相处。说出这番话的人对动物灵性的了解也不必多说。

如果真的要以有没有灵性来判断什么动物该吃什么不该吃,未免就太过可笑了。你说狗有灵性所以不能吃?但是牛在被宰杀之前会留下眼泪,印度部分人民更将其视为神灵,那样我们也不该吃牛肉啊。再看看低等一些的生物好了,我们听说过鱼群看见主人走进,会游向主人示好,那我们也好像不能吃鱼。就连章鱼这种脑部发达的无脊椎动物,和人类相处久了搞不好也会培养出所谓的灵性,当然也不能吃。

如此推断,看来人类只能食用那些不会向我们点头哈腰的植物和真菌了。科学家也不需要大费周章发表任何健康环保的课题,只要抛出灵性论,各位肉食者就会羞愧地放下屠刀,转向素食。

既然不能用灵性来反对食用狗肉,且让我们来看看狗对人类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中狗儿除了陪伴人类之外,也担当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譬如搜救犬、导盲犬、甚至还能为军方侦测地雷。屠宰如此无私帮助人类的动物果腹,貌似并不应该。

人们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想法。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一头牛在农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可以不吃,牛却不能饿着。只因为牛是耕田的劳动主力,要是没有了牛,全家可能会面临饥饿或破产的危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人类贡献这么大的牛,当然不能用来满足口腹之欲。不过农业革命过后,人类再也不需要牛来耕种,屠杀这种体型庞大、全身都可食用的动物,好像也不是什么罪恶。

这样的贡献理论展现了人类的狂妄自大。所谓的万物之灵,原来是世界的主宰者。人们把动物进行分类,能观赏的观赏、能玩乐的玩乐、能工作的工作,至于那些没有什么用处的,就通通把它们丢进油锅里吧,反正留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贡献。

然而科技日新月异,总有一天机械将会取代狗儿的这些工作。到时我们就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食用狗肉了吗?答案相信大家心中有数。

不人道屠宰和饲养不仅限于狗只


动物权益保护组织指出,每年有10000条狗在狗肉节被屠杀[8]。许多甚至被活活电死、烫死或者剥皮,贩卖狗肉的市集路边还堆满了狗的尸体,让节日未开始就蒙上一层阴影。除了残忍屠杀,狗儿也被关进狭小的笼子里,并粗暴地被对待。有狗贩看准爱狗人士的弱点,以铁叉叉起狗儿,迫使他们以高价买下犬只。

看到这些狗只的惨况,大多数人都忍不住联署抗议。可是大家难道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的牲畜也是这样被对待的吗?在现代畜牧业当中,动物一辈子都被关在这样的环境里。在鸡只的饲养中,业者甚至会将它们的喙剪掉,防止鸡只相互啄伤。这些动物唯一能见到阳光的时候就是在前往屠宰场的路上,即使到了终点也未必会人道地被屠宰。当然这里还不包括那些被活生生剥皮制衣的海豹、狐狸、兔子等野生动物。

有兴趣了解屠宰场运作、心脏又不弱的朋友可以参观一下这间最先进、人道、卫生的屠宰场哦。

在这个议题上就连蛋奶素食者也难辞其咎。奶牛和蛋鸡和其它供应肉类的动物一样,遭到同样的方式对待。如果不认同狗肉节里肉狗被对待的方式,也理应以消费者的力量抵制其他畜牧业者。因为屠宰场的作业方式没有被主流媒体报道而选择忽视其它牲畜,这和将电动汽车的碳排放转移到郊外看不见的大烟囱,然后沾沾自喜自己的产品很环保没有什么分别。
其中,狗肉节食用的狗肉来源也让人质疑。中国的饲养肉狗从1956年起步,绝大部分狗肉来自于养殖场的肉狗[2, 9]。由于狗并不是常见的肉食来源,肉狗没有工业化大规模的饲养、生产和屠宰,所以供应的狗肉基本上属于散养私宰。而这些狗只,生活环境杂乱,被喂食不干净的食物,因此狗肉的安检问题令人诟病。由于没有加强管制,这些没有通过检疫的肉类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即便有人工饲养,我们仍不排除有的狗肉源自于非法窃取他人宠物或农村土狗。而且曾经有案例报道,有人在猎取过程中采用了毒液,结果发生食客中毒的现象。不过宠物犬普遍肉质较差,并不受食客欢迎。

肉类供应非法,大众应该向贩卖狗肉者追究责任,而非顾客。肉贩倘若知道来源不道德或存在食安问题却仍继续销售,爱狗人士应当向相关部门举报,取缔非法的销售行为,而非指责食客的行为不当。道理如同食品发现塑化剂会取缔食品业者,而不是以没有买卖没有杀害的理由来怪罪食客使到业者犯罪。只要食用的狗肉来源合法,养殖和屠杀过程人道,其实吃狗、贩狗和狗肉节都没有什么对错。


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


正如美国人吃牛排,印度人则把牛敬若神灵一样,这只是文化差异而非优劣。从中作梗的,不过是为了凸显西方优越的东方主义。这一边厢抨击中国食狗肉的不人道,另一边厢却无视西班牙残忍的斗牛文化;在面子书留言辱骂只要鱼翅不要鲨鱼肉的渔民,另一个视窗则订购利用灌食法涨大的鹅肝料理。

虽然中国人因为吃狗肉,长年被西方国家鄙视,人类学家Marvin HarrisGood to Eat -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中却一语道破:西方人不吃狗肉,并不是因为狗是他们最喜欢的宠物,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作为食肉动物的狗是一种无效的肉食资源。[10]
Testing cosmetics on animals should be banned
爱狗和吃狗,只不过是一场文化之争,并没有任何道德的高下,只有文化的不同。你有你爱狗的自由,他有他吃狗的选择。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各国各地的风俗、传统和民族信仰,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他人身上,只会凸显自己的野蛮和自以为是。

最后用社会评论家George Orwell作品“Animal Farm”中的一句话来总结这篇文章:All animal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11]。因为到头来,只要你长得够可爱,够楚楚可怜,就算只是少了一根毫毛,也会有一群人来为你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根本不需要任何藉口来解释和掩饰。

Friday, 17 June 2016

《篮子》

你的生命里充满了篮子。

它们各个有着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样式、不同的颜色。
有手工编织、充满儿时回忆的藤篮;
有密不透风、颜色亮丽的塑料篮子;
有轻巧方便、却吹弹可破的折纸篮子。

你小心翼翼将它们收藏在不同的地方:
学校宿舍的寝室、办公室里的座位、家乡老家的那个橱柜。
有些你已经忘了它们的存在,
那天偶然打开抽屉,才发现那个黑暗的角落,
竟然也堆积着数个篮子。
它们依然与你记忆中的一样,只是封上了一层薄尘。
你微微一笑,却忽然感到一丝哀伤。
你轻轻地关上抽屉,深怕抖落它们身上的尘埃,打扰它们的宁静。

你看着所拥有的篮子,
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数量多得你不得不将它们列成一个清单,
记录在手机的记忆卡里。
你扫过那一行行的名字,
心中有一股莫名复杂的感觉。

你回想儿时,
那时候的你,接触的世界不大,
手上的篮子也不多。
所幸的是,你也没有什么牵挂,
肩上没扛多少重担。
每次手中多了什么东西,就通通把它们扔进仅有的那几个篮子里,
让篮子为你分担这些负累。
它们尽忠职守做好篮子的职责,从来不曾让你失望。
你放进去的物事,它们都细心为你存放着。
直到你将它们取走,
或者直到那些东西被遗忘在尘埃里,化作灰烬。

你慢慢长大,拥有的篮子越来越多,手中的东西也逐年增加。
你仍然保留着把这些重物放入篮子的习惯,
却也开始谨慎地调整存放的地方:
这个由粗铁丝绕成的篮子要用来盛装电脑、书本等大型的物件;
那个纤薄透光的纸篮适合收藏扣针、戒指之类的小饰物。
你骄傲地望着装满东西的篮子,觉得自己的安排是多么的妥当。

直到了那一天。

你如往常回到家中,
却发现某个篮子里头的东西掉了出来,
散落一地。
旁边的几个篮子甚至还沾上了污迹,
亮着鲜艳的红。
你放下手中的东西,缓缓上前查看。
篮子并没有损坏,也没有任何破洞;
它依然是原本的样子。
你只是从来没有发现,
这个篮子本来就不是密不透风,
它用一条条的藤丝,松散地编织而成。
放在篮子里头的东西,
就是从那些偌大的缝隙掉出来的。

你站在那些篮子前,环顾四周,
那些碎片残渣已经弄脏了你的袜子。
你开口想说些什么,
却没有发出声音。
你不是在烦恼要怎么收拾这个残局,
不是在为碎在地上的东西难过,
而是在问自己,
为什么把东西放进篮子之前,
没有看清篮子的状况,
没有想过这个篮子应该存放什么东西,
没有认真思考应不应该把如此重要的东西交托于人。

你蹲下身,默默地收拾地上的碎片。
手指、衣物都染上了鲜红。

你再也没有把东西放回篮子里,
或者应该说,你再也没有把东西放进篮子里。
你一旦得到什么东西,
宁愿将它握在手中、抱进怀里、扛在肩上,
也不愿再把它们放进篮子中。
那些篮子依然在那里,
但它们似乎已经不是篮子了。
你望着它们,
视线有些模糊——
你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看不清篮子里头到底装了些什么。

你一件一件地,把之前放进篮子那些贵重的东西取出,
抱在身上,只留下一些琐碎的物事。
可是路途真的很颠簸,
可是东西有时真的很多、很杂。
你开始觉得吃力——手中的物件正一点一点地,
消耗着你,侵蚀着你。
有那么几些时候,
你是多么、多么地想将手上的东西通通丢进篮子,
让自己就此松一口气。
但每当你正要松手,
脑海会忽然闪过那天的画面,
嘴角也尝到一阵苦涩。

于是你深吸一口气,
抖擞身体,
调整一下肩上的担子,
继续往前走。
你忽然觉得很骄傲——自己已经学会扛下所有的重担。

你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

然后,你摔了一跤。
因为身上的物件真的太多、太沉重。
你跌坐在地,
碎片、粉末、油渍散落满地。
你弄脏了身体,身上发出一股腐坏恶臭的味道。
你看着自己的狼狈,
笑了一声,
嘲笑自己无能的逞强。

你坐在那里,
发疯地笑着,
任雨水洗去身上的污秽,
和那张不知道属于谁的脸。

待雨停,
你抹去脸上的泪痕,
捡起摔落满地的东西
和破碎的自己,
重新出发。
手中依然提着那些篮子,
可是你知道,
你们已经回不去从前:
他们在你心里,
永远都会是一个个空空的篮子而已。

Tuesday, 7 June 2016

【无条件基本收入 – 人类文明堕落的开始还是自由解放的曙光?】

在周日的公投中,77%的瑞士选民投下了反对票,否决了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简称UBI)的提案。

这项备受瞩目、世界首创的公投,提出所谓“不劳而获”的方案,让所有公民和取得合法居留资格至少5年的外国人都能无条件得到基本收入:成人每月将获得2,500瑞士法郎(10,500令吉/3500新元);孩童625瑞士法郎(2,625令吉/874新元),以取代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和经济补助。

瑞士政府和大部分经济学家促请选民抵制这项提议,而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毫无意外地被“理智及有尊严”的瑞士人高票封杀,让众人松了一口气。

Schweiz Abstimmung über bedingungsloses Grundeinkommen

引发1400亿财政缺口

虽然在正式的提案中提倡方并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数字,也没有提出解决补助金来源的方案,但大部分民众深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毅然拒绝了这项派钱计划。根据瑞士政府的估计,如果方案通过,政府将为此每年支付2080亿瑞士法郎,其中1530亿来自税收,另外550亿来自社会保险、社会辅助支出等账户。

即便如此,瑞士2016的财政预算也只有660亿瑞士法郎,这项议案额外增加1400亿的开支,使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17%。为了填补支出,政府必须大量削减开销,征税率也可能增高至50%。联邦委员会因此认为此举将“为瑞士经济与福利政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笔款项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用现有的养老金、失业金及其它社会补助金换取。如果将情况带到新马,这意味着两国人民的公积金(EPF / CPF)将不复存在。大马不会再有1令吉政府医院的看诊费用、用电量少于20令吉的住家必须自行承担电费、250令吉的BB1M学生购书券也会被取消;新加坡公民将失去高达80,000新元的房屋津贴、大学学费从现有的8,000新元增加至17,000新元或31,000新元(没有Tuition Grant补贴)。到底哪一个计划比较划算,还得详细计算才能有个答案。

反对者也认为无条件领钱会让人变得懒散及瓦解人们的劳动观念和进取精神。有了社会保障,许多人将不愿意工作,导致社会生产能力下滑。他们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否则就算再富裕,总有一天也会坐吃山空。虽然如此,公投前的一个民调显示,绝大部分人愿意继续工作,选择不工作的人仅占2%

基本收入仅够苟且偷生

要了解人民拿了补贴之后会不会继续工作,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笔款额在该国的价值。2,500瑞士法郎经过神奇的兑换率之后看起来似乎是一笔庞大的数字,但在全球物价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只能让一个人勉强过活。

根据统计,瑞士有1/8的人口生活在贫穷线(月收入2,219瑞士法郎)以下;65岁以上的长者有1/5为贫穷人士。2,500瑞士法郎仅高出贫穷线13%,而瑞士人的平均税前收入为6500瑞士法郎。或许这些数字没法让我们有所共鸣,且让我们把状况带到新马两地。

大马的贫穷率为0.6%,半岛的贫穷线则是每户家庭月入760令吉(每人190令吉);新加坡没有官方的贫穷数字,不过一个家庭基本的生活费用为1,250新元(每人312新元),而高达10-12%的家庭收入低于这个数目。现在如果将瑞士的这项方案搬到这两个国家实行,那么两国人民每个月将分别获得215令吉和353新元。那现在请问身处新马两地的你,在这种“吃不饱但又饿不死”的经济情况下,会满于现状而不工作吗?

不再为工作而活

有这种“我有钱就不工作”想法的人,想必是平时对工作积怨太深,只要某天发达了一定会用辞职信甩老板的脸,头也不回地离开。这点从工时长、薪水低的马来西亚人民在社交网络对于这则新闻的留言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年头大家一直强调work-life balance。时间一到就马上关电脑拿起公事包走人,就算工作没有做完、就算公司愿意付加班费,也不愿在办公室多呆一秒钟,因为“下班后的时间应该都属于我,而不是公司的”。这些人究竟是厌恶工作,还是厌恶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如果今天实行UBI,大家都可以毫无顾虑地选择想要的职业,那上班的热忱和工作的效率会不会有所提升?

支持这个计划的人并不是不想工作,而是希望能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你曾经为了糊口而放弃自己搞艺术创作的梦想?有了这份援助,你不需要再向现实低头。为了奶粉钱而牺牲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政府的补贴让你可以专心留在家中创造天伦回忆。想要创业却投鼠忌器?没关系,就算生意失败了你也不会饿死街头(顶多欠人一屁股债而已)。保障收入的目的,只不过是要让人们有多一点的本钱去做酬劳极低,却更重要的事情而已。

况且说人民不去做“上班性质的劳动”而导致经济变差未免也太早下定论。难道这些所谓业余的爱好并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吗?难道所有的事情都要用钱来衡量才能够做比较吗?

如何打发时间成为实施UBI的顾虑

不过到底有多少人会将原本上班的时间利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不好说了。看看自己就好,难得的长周末你是在用功进修还是赖在床上耍废滑手机?依大部分人的情况来看,那我们能不能断言大家不工作了只会无所事事,而不是为自己或社会创造价值呢?

可是仔细想想,你假日什么都不想做,是你真的很懒惰,还是日以继夜的工作操劳让你只想放松一下?如果现在每个人都不需要工作,能每天在醒着的16小时里不停更新FacebookInstagram的人会有多少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按耐不住无聊,主动去寻找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干。

Industrie 4.0 Symbolbild Roboter Produktion Fabrik

这个公投的议程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论点:人类很早就预见了工作的消失。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多数劳力工作将会被自动化的机械所取代,甚至医生、企业管理员、作者的地位也会因为越来越纯熟的电脑计算法与人工智能的出现而被削弱。企业因为机械与自动化而裁退员工,失业的人民却也失去了购买力来支持企业。与其想方设法去增加没必要的就业机会,倒不如用无条件基本收入作为“对科技进步的人性回应”。

UBI支持者来说,人工智能并不是扼杀人类工作机会的灾难,而是解放工作束缚的恩赐:这个国家行大运了,现在它可以给每个公民分发支票!试想一下,为什么要浪费三分之一(或更长)的生命窝在工厂里重复性地组装智能手机零件,而不将热情投入在自己真正喜欢的物事呢?当然,如果你的嗜好是装配电子零件则另当别论。

公投的成功不在多数票

这场公投,本来就没有预料它能通过。发起人之一的Daniel Haeni虽然承认失败,但宣称能得到超过1/5国民的支持,和世界人民的关注,已经是精神上的胜利。

合广投资风投人Albert Wenger说过:“几百年来,我们的世界都是围绕着工作的需要建造起来的。”如果没有了工作,人将会何去何从?人类到底是需要工作才能感觉到人生的充实和有所寄托,或者那只是后工业化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奴性作祟?

或许UBI让我们思考的,不只是人类到底会不会因为懒惰而坐吃山空,而是工作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一个人存活在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