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December 2017

随笔 - 骑车

抓着共享自行车优惠期的尾巴,本人还是申请了个帐号骑了几次。

每次夜归或是周末等不到shuttle bus时,总会萌生用自行车代步的念头。再加上看见沿路比比皆是的共享脚车,这种想法就会更加强烈。只是想到每骑一次得要花五毛钱,本人就只好路不拾遗掉头就走。

偶然发现各大公司都推出了十一月免费骑乘的优惠,于是就心痒痒地注册了帐号,等待没有下雨附近有车路上少人的天时地利人和。

其实如果本人的骑车技术没有太差的话应该是不需要有这么多借口的。Anyway珍惜生命人人有责。

一个庸俗故事的主角总是要经历一些失败才能咸鱼翻身的,所以第一次想骑车到校时本人也很lame地骑了6分钟(程序有计时功能)还是骑不出宿舍范围,只好身心俱疲地乖乖回去等bus,一路上还得捡起自己掉了一地的脸。

有人说过如果你忘记曾经学过的东西,就代表你当时根本就没学会。我不知道这个理论有没有囊括muscle memory这类的。

那天周日运动回来,瞥见宿舍大门前恰好有几台自行车,又跃跃欲试地上楼放下细软再回来试骑一下。

为车解锁后,我停在斑马线前,右脚踩着踏板左脚撑在地上,示意停下想要让我过路的车辆继续往前。待路上没车,我抽起左脚踩上踏板,踉跄地向前移动。

我驶入交通圈,进入对面的小路。这里不是巴士的路线,也非学生宿舍范围,所以非常清静,偶尔只见一些抄捷径来回运动场的路人,非常适合我这种隐形路人杀手练习骑车。

我没有办法决定应该要在柏油路还是人行道上骑。柏油路适合脚车行驶,而且宽阔,只是有车驶过时会令我变得战战兢兢,更不用说当重型车辆接近,我只敢停下待它们离去。人行道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那里偶尔会出现其他骑士,还有那铺在上面的跑步软垫;狭窄的步道对骑得像酒鬼一样的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我在两条道路上交替骑着。

双腿规律地运动,我开始注意到平时都不怎么留心的细节:马路上的减速墩、人行道上凹陷下去的下水道铁盖、走路时一点也不觉得吃力斜坡。

我停在路边,看着其他人缓缓地往上骑,自己只能在保持平衡和上坡之间喘息。

来到新体育馆的门口,再往前就是下坡,那里通往以前的宿舍和出校园的交通圈。我懒得之后又得再走上坡的路,所以转身回去。

自行车不急不缓地在直路上驶着。我这才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地骑得平稳。像是启动了什么开关,系统里的自行车程式开始运作,代我接手这份棘手的差事。

秘诀就是不要去想、不去理会、不去在乎,让事情自然而然地顺着该发展的趋势发展。

轮子碾着步道上的蓝色铺垫。我小心翼翼地走出直线,不要驶入草地。


问题只是要怎样才能做到不去在乎,那个你此时此刻觉得如此重要的事情。


Sunday, 19 November 2017

随笔 - You Are Not Saving The World

“You are not saving the world.”

这是本人的教授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

其实也没有很常啦,毕竟他也没有什么在管我们哈哈。(缺爱小孩的控诉)

最近一直在project的某个部分打转,因为找不到可靠的方法解决。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想到的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适用,只要初始条件稍微不同整个程序就会面临瓦解。

为此本人第四千七百九十次咨询学长,向他请教解决方法:“你看,如果我这样做的话,万一发生这种那种状况不就没辙了吗?”

“实验条件是你自己定的不是吗?为什么要这么苛刻?如果它只能在这个状况下使用那就这样规定呗,你又不是要拯救世人。”他搬出教授的经典名言,令我忍不住瑟瑟发抖。

每当在会议里报告工作面对的难题时,教授常常会告诉我们降低标准,待在简单的条件下做成之后再看如何transfer到较严峻的情况:“50kg太重就做30kg1秒时间太短就设定2秒。”

然后事情确实简单了许多,大概从登太阳降级到登月球吧。

说我们雄心壮志也好,不知天高也好,我们总希望能做出一些可以上山下海能飞能跳的成品。然而最后只发现自己不仅不会走路,连蠕动都蠕不好了,还想学跑?

名人有话:“Shoot for the moon. Even if you miss, 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告诉我们科学不好不要紧,文笔不错就可以了那我是不是可以退学去撰稿了呢喂你不要来乱啦。

像我的治疗师也常说:“我都会叫病人每天做一百组运动,因为他们最后可能才做十组;如果我一开始就叫他们做十组,他们搞不好一次也没做。”

医师英明——我本来每个小时都得做的伸展练习一天只做了一次。(可是你告诉了我你的伎俩不就破功了吗)

虽然最后也是无鱼虾也好,只是当结果不如预期时还是难免觉得不甘而已。


我想这是因为社会在鞭笞我们追逐成功的当儿,没有教育过我们该如何选择和接受退让吧。


Tuesday, 14 November 2017

随笔 - Work Life Balance

现在别人问我工作怎么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已经不是什么fantasticfeel like shit的答案,也不是简单两句“就这样咯”能解释的。

因为它已经和生活融成一起了。

就像小时候用油性粘土做模型,一不小心用力过度,就把不同颜色的粘土混在一块,就再也没办法分开来,只能看着肥皂泡上似的彩虹色调,慢慢变成一团黑。

那天巧遇某个旧同学,她恰好也在学校工作,住在学校里。她告诉我说她下班后没有马上回去,而是留在lab里读读书,做自己的事,到了夜深才回房洗澡睡觉。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还挺规律平静的。”她说。

我不得不认同她的观点,毕竟本人现在的日子也是这样的:起床早餐拉筋梳洗后出门,然后工作到午饭,回来继续做事直到同事邀晚餐才停下。餐后再回lab做事,尽管态度稍微松散一些,还是会呆到差不多赶上末班巴士的时间才离开。

除了有时会抽出时间运动和周末稍晚一些出门之外,每天都如此。

日子规律又系统化得叫人不忍打搅。

“有时刚好要和人出外,或者是要去做治疗买东西什么的,我就得重新安排时间,还蛮麻烦的。”那天和朋友会面时我同她说。

当然,她嫌弃地望着我,仿佛我刚刚失禁要她清理。

每当有人说要work life balance的时候我总会有点纳闷:你是说真的吗?work life balance?

如果真的要work life balance,几天连假时你会不会说“啊,最近假期太多了,我要balance一下worklife,等下吃完早餐就回公司上班吧”呢?

其实会啦。当你脑进水的时候。

你要的不是work life balance,你只是希望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不想做的事罢了。

虽然现在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真正会令我感到残念的只是找不到时间做做其它自己也想做的东西而已。

已经如此习惯,习惯得我这么安逸。



而我也没办法决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Sunday, 22 October 2017

随笔 - 学习无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月到中秋分外明。

其实这两句不怎么符合本人的近况,只是想吟一下诗而已。

工作进展到做model fitting,所以突然之间需要用到很多几何知识。当本人在画各种几何模型、计算空间点到不同方程式的距离时,发现自己早已遗忘那些哪怕是初中就已经学到不学的公式,更不要说高中那堆复杂的曲面性质。

我一面谷歌用已知的讯息写出平面方程式的方法,一面回想当年自己是如何走来的。

本人高三的数学老师每上完“解析几何”的一个章节,就会给大家发一份“随你便”的练习,上面印有统考有生之年出现过牵涉这个章节的考题;每一份少少都有230题。

我把它们都做完了。

虽不至于说得心应手,但稍微公式化的题型本人还是可以唬弄过去的。

但再熟练的知识也会经历岁月的洗礼——又加上自己认为将来不会用到而不再打理——而化成一张张失焦的相片;当你要用到时就会不禁感叹,当年那个上通天文的我去了哪里。

出来工作后,大家难免会查看一下自己当年读到半死不活的知识到底在现在的岗位上有什么应用价值——sadly,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

想到曾经让自己生不如死的东西在工作上都不会再碰到了,都不知道该说声恭喜还是too bad

本人年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想法,甚至还在周记里跟班主任调侃这个专门训练考试机器的教育制度,也向学弟妹确认过这个学习和应用之间落差的传说;虽然自己始终还是把这份角色扮演得很好。

直到看见身边的人就职的情况,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想像你在非英语区工作,十年下来都没用到英文。要是你对别人说:“学校学的英文真没用:你看,我做工这么多年完全没有用到英文,都不知道学校要我们学英文干嘛!”,应该就会被人笑到脸黄。

那为什么有人因为自己从事A工作而说B科目浪费生命,能够得到他人的共鸣,而不是让大家白眼都翻到肛门去了呢?

这个文明社会分工明确,基本不大可能会有一个职场要求员工精通十八般——你只需要做好你职责中那狭隘的范畴就好了。这样的状况导致你就算选修的是该领域的事物,也可能只用上其中的10%,其它的不过尽是“学来考试”的东西而已。

其实不是你学的东西没有用,是你自己没有用(pun may be intended)。

至于像这种“训练十八般才能”的教育制度是否恰当,则是一篇可写两千字的文,所以就不探讨了。

记得中学有堂数学课上到matrix。有人问了一道每个学生都问过的问题:

“老师,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老师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答案。


这才是我们教育制度里叫人心寒的地方呢。


Sunday, 15 October 2017

随笔 - No Gain No Pain

那天在健身房,想到了一句最常用来勉励人运动的一句话:no pain, no gain

但是把这句话倒转过来不也是对的吗:
No gain, no pain.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黑发不知勤学早”之类的训言,告诉你说只要你现在肯吃些苦,以后就会有好日子过(或至少不会过得太惨,大概吧)。

“阿仔,你要努力杜书,长大了就可以坐在冷气房,不用像你爸爸那样搬砖头那么辛苦”;“每次洗了头都不吹头发,老了头痛你就知道”;“年轻一直乱花钱,以后没个钱傍身你要怎么办”。

可是没有人知道,如果我比较“现在不努力受的甜和之后的苦”和“现在努力受的苦和之后的甜”的net value,到底哪一个会比较高。

假如它们的价值不相上下,现在就不是肯不肯吃苦的问题了——问题是你prefer什么时候吃这些早晚都要吃的苦(当然两个状况里甜和苦的种类也不一样啦)。

既然如此,先甜后苦和先苦后甜,就只是顺序上的选择而已。

那么此时选择先甜应该更明智才对:因为今天不知明日事,搞不好touch wood你明天就两脚一伸,那么你的人生至少都是甜的呀。

这个社会对于美好成功的人生都有几个模版,只要你脑筋正常有手有脚,大家都会期望你照着这些剧本走。假如你今天对大众宣布“这么努力念书干嘛呢,我又没有要当大医生大律师”、“肥不就肥咯,找不到另一半不就单身咯,反正我又不想结婚生小孩”,大家一定会摇头叹息,说你不长进不可教,甚至比茶室云吞面档挂着那块染色的叉烧都不如。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不想收获自然就不用耕耘啦。如果你对这份收获没有兴趣,当别人在烈日底下松土除草的时候,你就可以呆在冷气房里睡觉看戏。虽然最后你的菜可能又瘦又干,可是你现在享受的甜也不是假的呀。

其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话未免也太天真——就算付出了九十九分努力,也可能因为天气恶劣、种的菜基因不好、你本身不是农耕的料、或只是纯粹衰,导致你的收获不比那些随便做做的人多。

不过也不用这么悲观的,既然有“九十九分耕耘一分收获”,自然也会有“一分耕耘九十九分收获”——看看每年那些中六合彩的人就知道啦。

但是依你做了这么多年人的经验,你觉得自己比较likely落到哪一个类别呢?

既然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也才收获少少,再不加把劲的话,你就真系死得啦。


人生就像一个大赌场,既然大部分人走出去的时候都是输的,输少点不就当赢咯。


Sunday, 8 October 2017

随笔 - 遗忘节日

我到了中秋的前一晚才知道原来第二天是大日子。

其实除了农历新年那短短的几天之外,我本来就不怎么注意阴历的节日。再加上自从离家后,对这些庆典就更加不留心。

家里总会挂着一幅跑马月历(广东话管它叫月份牌):就是那种一个月一张,周末的格子上印着一只赛马,底下有一排十二生肖和其出生年份的那个。因为本人从小就看着这种月历长大(我的意思是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用的都是这种月历,而不是亲眼见证这份月历由小变大的过程),到现在还不怎么习惯阅读其它品种的日历。

我觉得这种日历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了,因为上面除了有阳历之外,还有阴历、回历,甚至好像还有印度历法;上面的阴历就成了我和这个历法最简单的连接:看见巴刹开始卖粽子的时候就会看一看端午是否近了、七月来的时候就会倒数让人闻风丧胆的中元还有几天。

但来到小新后,若不善用谷歌和社媒,也不怎么察觉到近期会有什么节日。而我和阴历的连接就只剩下它的来源本身——月亮而已。

晚上走路回宿舍的时候,如果有幸看到月亮,就会根据它的形状来判断阴历的日子(有时会有15天的误差,因为本人活了这么多年还是不会分上弦月下弦月):啊明天是大宝森呀、原来我刚才撞鬼啊、难怪今天新加坡的亲戚叫我到他们家吃晚饭。

不仅是阴历的节庆,自从毕业后,对于阳历的节日也不怎么留意了。以前在家时不时就会去翻翻日历,看看这个月有什么假日,学校假期又落到什么时候。现在由于工作性质和态度的关系,不太去关注到底什么时候会有假期——反正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差;唯一可以阻止我去lab的应该只有仅剩快餐可吃的学校而已。


对现在的我来说,节日,和那不停变幻的月亮,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小情调,和提醒自己又过了多少日子的报时鸟罢了。


Sunday, 1 October 2017

随笔 - Burden

学生因为对作业无从下手,和我预约了一个时间做consultation

我坐在实验室里,和她go through exercise的脉络,解释要从何开始。在讲解一些programming技巧的时候,我发现她很多概念都不清楚,必须从基础开始讲起。

OK吗?”我解释了某一行编码后问道。

她猛摇头,一副无颜见江东父老样。然后她说: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burden?”

如果我们现在在拍童话故事然后我又是坐在摇椅上的慈祥老奶奶的话,我会架着那副滑到鼻尖的眼镜,摸摸她的头说:“亲爱的怎么会呢,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很爱你啊。”

“真的吗?”小女孩抬起头,泛红的眼眶渗出泪水。她嘟着嘴说:“那奶奶你呢?”

老奶奶眯起眼睛呵呵笑;摇椅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我再说一次: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很爱你啊。”

“奶奶你——!”

让我们回到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会”你这位老师未免也太不encouraging简直伤透学生脆弱的心灵;说“不是”也得适当加以修饰,辅佐自己的理据,才能让人觉得真诚。不回话相当于默认,给人一种“我不想说出伤害你的话”之感,自然不在选项之内。

像我这样不善言辞又常常讲错话的人当下真不懂要怎么回复才会比较得体,过了半晌才勉强挤出一句至少是道德正确的“没有啦”,听起来还真有够虚伪。

其实我很想告诉她:“还用说么?你当然是个burden啊。”

因为我们都是。

不懂分辨到底怎样是依赖,怎样是“适当寻求帮助”。当然谁都希望能自立一点,如果可以的话就不麻烦别人,什么都自己完成就好;每次就算遇到别人举手或举口之劳的事,看到他们也同样在为自己的事忙碌,就会把手放回下来,尝试再多花一些时间解决问题,不要让自己变成他人的burden

虽然别人都会回以“可以啊”“没关系”“我有时间”之类的话,但心里总是认为他们只是太过好人、不忍拒绝自己才会答应请求。毕竟大家连做自己的事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人分担自己的问题呢?也许别人并没有这么想,可是因为连自己都觉得自己麻烦,就会马上打退堂鼓。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不会负担啊,我为自己在乎的家人朋友爱人做事分忧,怎么会是一个负担呢?

如果你真的能这么想那真的很好,因为这样你一路走来身心都不会这么容易感到疲累。

可是我每次看见人家在照顾家人、应付另一半、帮朋友分担问题时所露出的倦容和苦笑,我都会想:点可能唔系负担啦。

离开lab之前我对那个学生说,不管她学不学得会,好不好教,只要她肯学,我都会教下去——我觉得那是身为一个老师应该要做的事。


其实与人相处本来就是一件很burden的事,只是由于对方是自己在乎的人,所以即便再麻烦、再负担,我们都愿意背负着这个burden,和他们一起走下去。

Saturday, 23 September 2017

随笔 - いえなくても

いえないきもちがあるとき、ほかのひとがよめないげんごでかいて、とうこうしたいの、そんなおもいがで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いえないから、いいさえすればおちついて、ホッとするとおもってます。

そういうはずです。

おかしいじゃないですか。おしえたくないなら、なぜ、ソーシャルメディアにシェアしますか。グーグルでほんやくすれば、まちがいがあっても、たぶんわかるんでしょう?にっきにかくとか、こどもたちようにきのあなにつたえるとか、そうしたほうがいいじゃないですか

ぼくが、ホントにおかしいですね。

ぼくたちは、ずっと、だましてばかりいます。じぶんにも、みんなにも。いいたくない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こわいんだけです。

だからだれもしらないところにかくしています。それはもんだいをかいけつできないのはわかってても、だれか、あるいは、あのひとがなんとかわかってくれてほしいです。

そしたら?みんながどうおもうかわかりません。きらうとか、ことわるとか、さけるとか。このようになったらどうしますか。

ですからいつもにげてにげて、にげればにげるほど、そのかんじょうがどんどんつよくなりました。どんなちいさなことでもよろこばれて、かなしまれて。

でも、いままでも、それがホントのきもちかどうかわかりません。

わたしたちをしばるすべてのものから、めにみえないちいさないたみから、いつのひか、ときはなたれて。ときにないても、わらっていけますように。(にげるははじだがやくにたつ,2016)

Sunday, 17 September 2017

随笔 - 顺便

朋友即将搬家到离上班地点更近的地方,对此感到有点懊恼,因为她就此少了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

什么?通勤时间减少了不是应该有更多时间么?

“因为我习惯在MRT上看新闻复信息,现在不用坐地铁,我就得另外找时间做这些事了。”

我点头如捣蒜,表示非常理解这种心情。

就如本人这个礼拜因为没有到健身房,就一直找不到时间写文章,唯有等到周日了才抽出时间,虽然还是一样边运动边写作。

像我们这种庸碌的人,最喜欢就是见缝插针,找一些零散的时间做些琐事,好让自己有一种善于利用时间、时时刻刻都处于高效率的错觉。

这种现象在做非正事的时候尤其显著,毕竟你要我特意挪用一两个小时来读文章学外语我会有种莫名的罪恶感;如果是在吃饭候车这些空档顺便做的话就不同了,因为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正职哦,这些废事都是我找时间做的,根本就没有影响到我应份要做的事情。”

虽然说了之后不知怎么地总会有一股淡淡的忧伤。

日常中要做一件事能多顺便就多顺便:突然想到超市买东西,就算可能会忘记,也会等到午餐时间去吃饭时才顺便过去;在办公室等电脑开机时装好要喝的水,过后等软件启动的时候就去上个厕所。

好似水一样,尽可能填满每个缝隙,不留一丝空洞。走路等车吃饭不要只是光走光等光吃,能同时做点什么就做什么;脑袋一直计算着能把什么东西安排在一起,让自己一直都在multi-tasking,以便可以完成更多的事。

即便到最后看似做了好多的事,也不见得有把事做得多好。


Sunday, 10 September 2017

随笔 - 认输

荒废了两个礼拜,总算又捡起了那上到一半的online course

这个年代我们做这行的,在工作上应用machine learning,好像也是必然的事,只是看早或迟,多还是更多而已。加上本人当时工作遇到瓶颈,认为学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经由前辈介绍,就愤然签下了这个长达11个礼拜的课程。

虽然说课程是11周,但如果你进度快,在三天里面上完也是行的;于是本人就在三个礼拜里用周末的时间上了5堂课(差唔多啦,你以为唔驶做咩)。

然后那天我在办公室里带上耳机准备上课时,同事经过我座位对我说:“MJ你周末都在上课,有时间写prof叫我们写的paper吗?”

噢对,paper

那时离deadline约三个星期,如果每天祈祷五十次,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赶工的话,也许还是搭得上这趟末班车的。

本人也不是不想写;可是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就觉得宁缺毋滥,不如把心思放在正事上,等到有一定的成果时才来做不是更好么?

但最后我还是放下手头上的事,尝试看看有没有办法做出什么成绩出来,毕竟team里的每个人也都在努力。

虽然到最后还是发现来不及。

像我们这些成功惯的人(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来说,本人——感谢上天——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比一般人好),最难接受的就是失败——这种如此“理所当然”的事,怎么可能会做不到呢?

想起母校若干年前一句震惊了校外5千亿人的标语:成功是一种习惯。 先不管校长当时有没有要一语双关,不过这句话要带出的含义是“只要坚持好的习惯,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可是倘若你要狂妄一点把它解读成:We have succeeded so many times that it becomes a habit也是说得通的。

我们都是平凡人,就别说成功这种遥不可及的事了。想象你平时四位数相乘两秒就能算出来、闭上眼睛都能投三分、天天跑马拉松也没问题。然后突然有一天这些都做不好了,甚至连基本的加减乘除、走路举手都变得有些吃力的时候,我想只要一个稍微对自己有点要求的人,都会有些情绪吧。

然后你就会想:啊,应该是我不够用功吧,应该是我没放足心思吧。所以你就会开始投入更多,鞭策自己去重拾过去那些让你引以为傲的事。努力一天不够,就努力一个礼拜、一个月;练习一次不够,就多练十次百次。

因为只要肯去做,总有一天还是会成功的,不是吗?

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我不是神:我不可能永远都一帆风顺、不可能每样成绩都出类拔萃、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完美无瑕。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时还是找不到那个理由,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就这样吧。是时候放下,去做做别的事了。”呢?


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些习惯,总是比较难改吧。


Friday, 1 September 2017

随笔 - 比惨

每次和别人讨论到经济不好钱不够用的时候,总会有点不以为意嗤之以鼻的感觉。

若真经济不好,怎么商场依然人满为患新车仍然比比皆是?
如果你真没钱,怎么周末还能和朋友吃香喝辣看戏逛街?
如果你真没钱,怎么不是搭巴士骑摩托用最廉价的非智能手机?
如果你真没钱,怎么不一下班就赶紧打份兼职做点小买卖开源一下?

呵。

但其实我自己何尝也不是一样?

每次和别人说自己很忙的时候,我总会有点心虚——我真的忙么?
如果我真忙,怎么还能抽时间去运动看youtube写几百字的facebook status
如果我真忙,怎么还可以花一个小时和同事吃饭,而不是咬着免洗汤匙在lab里做实验?
如果我真忙,怎么不是一早就开始工作,凌晨回去睡四五个小时后又准备上班?

册ッ。

可是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我才能义正辞严地和大家说:能做的我都做了,事情仍然是这样我也没什么办法。

抑或其实是我一直都太贪心。其实是我不怎用心。其实是我不够决心。

即便这几点你都做到了,依然还是会有比你穷比你忙比你惨的人对此不屑:你在嚷嚷什么,我都还没出声呢。

我们常常跟别人比较谁比较好,却更多时候在跟别人比较谁比较惨:“考6科很多咩,我这个sem7科啊”“才OT11点啊,我昨天在公司睡啊”。

因为不堪,是我们仅剩可以对人炫耀的成本,



和让我们逃避什么的最后一份慰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