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月到中秋分外明。
其实这两句不怎么符合本人的近况,只是想吟一下诗而已。
工作进展到做model fitting,所以突然之间需要用到很多几何知识。当本人在画各种几何模型、计算空间点到不同方程式的距离时,发现自己早已遗忘那些哪怕是初中就已经学到不学的公式,更不要说高中那堆复杂的曲面性质。
我一面谷歌用已知的讯息写出平面方程式的方法,一面回想当年自己是如何走来的。
本人高三的数学老师每上完“解析几何”的一个章节,就会给大家发一份“随你便”的练习,上面印有统考有生之年出现过牵涉这个章节的考题;每一份少少都有2、30题。
我把它们都做完了。
虽不至于说得心应手,但稍微公式化的题型本人还是可以唬弄过去的。
但再熟练的知识也会经历岁月的洗礼——又加上自己认为将来不会用到而不再打理——而化成一张张失焦的相片;当你要用到时就会不禁感叹,当年那个上通天文的我去了哪里。
出来工作后,大家难免会查看一下自己当年读到半死不活的知识到底在现在的岗位上有什么应用价值——sadly,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
想到曾经让自己生不如死的东西在工作上都不会再碰到了,都不知道该说声恭喜还是too bad。
本人年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想法,甚至还在周记里跟班主任调侃这个专门训练考试机器的教育制度,也向学弟妹确认过这个学习和应用之间落差的传说;虽然自己始终还是把这份角色扮演得很好。
直到看见身边的人就职的情况,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想像你在非英语区工作,十年下来都没用到英文。要是你对别人说:“学校学的英文真没用:你看,我做工这么多年完全没有用到英文,都不知道学校要我们学英文干嘛!”,应该就会被人笑到脸黄。
那为什么有人因为自己从事A工作而说B科目浪费生命,能够得到他人的共鸣,而不是让大家白眼都翻到肛门去了呢?
这个文明社会分工明确,基本不大可能会有一个职场要求员工精通十八般——你只需要做好你职责中那狭隘的范畴就好了。这样的状况导致你就算选修的是该领域的事物,也可能只用上其中的10%,其它的不过尽是“学来考试”的东西而已。
其实不是你学的东西没有用,是你自己没有用(pun may be intended)。
至于像这种“训练十八般才能”的教育制度是否恰当,则是一篇可写两千字的文,所以就不探讨了。
记得中学有堂数学课上到matrix。有人问了一道每个学生都问过的问题:
“老师,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老师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答案。
这才是我们教育制度里叫人心寒的地方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