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1 March 2018

随笔 - 加班


最近的lab很冷清。

尤其周末更显荒凉,有时我午饭后到lab那里的灯还是暗的。

一个群体好像总会有这样的时候:几个人像早已约好似的忽然消失不见,然后有忽然地出现。

“如果我们不在你拜六礼拜还会来lab吗?”离开之前同事问我。

“不知道。”我思考了一下回答。“应该会吧。不过可能不会呆太久。”

有时候觉得很funny——平时周末不见通常在加班的同事时会有种失落感,现在来到空荡的office却觉得坦然。

反倒FYP那几个瓜近来加班得还挺落力的。距离交final report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都做得很夜,周末也会来赶工。

是的,他们有labaccess;拿着matric card扫一下再输入几个号码,就可以在实验室进出自如。

我回想起当时自己只要用了晚饭后就甭想回来做事、非工作日前打听谁会加班可以开门给我、上厕所还得用wire cutter卡着门不让它锁上的年代,就觉得现在做FYP真是爽歪歪。

有时晚上10点多了他们还会成群结队呆在一个角落,教导彼此该如何解决一些问题,弄得本想回去的我都不好离开——学校好像有这样的一个lawundergrad不能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留在实验室,因为万一touch wood有人用工具时切断手指的话至少高层可以找人来问责。

噢。

其实有时也没有打算加班。只不过东西很多时候做到一半如果停下来隔天又要重新pick up、因为slack了整天不补回去良心会不安、想到回去也懒惰做想做的事、觉得自己好像还可以再多做一些。

“你这样加班法不会觉得很no life吗?”总有人问我。

“好像有点。”我承认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耶。”

“你喜欢就好咯。”

嗯。喜欢就好。



Tuesday, 13 March 2018

随笔 - 学业评分


改完报告后,就是为学生打分的时候了。

不严谨地来说这是本人第三次做学业性质的评分,相信之后也会陆续有来。

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工作。

实验课的评分其实没什么标准,只有分成10report分和另一个涵盖了随堂检测、或平日表现、或两者兼施的10CA

在这种情况下,评分其实是很主观的:一份报告这么长,每个段落都应该有自己的分数,这样的话introduction该占多少分,results的比重应为何;还是我应当看完整份报告,以一个整体来作评估?

本人采取了前者,因为我觉得这样没那么主观,而且也容易比较不同学生的差异来做调整。

当然,各个部分的比重分配还是主观的。

就算有了评分标准,也不能墨守成规地照着改,因为学生很可能就因此不及格了(然后下个学期就要看到他们,整个尴尬罢了(误)。

所以首先要先盖着左眼在答非所问的栏目上打少许“无功也有劳”分,再闭起右眼根据所有学生的分数来做些许拉高,好让每个人的成绩至少勉强可以出得了厅堂。

这个世界是很黑暗的。

虽然这样对分数高的人有点不公平,不过我觉得一般民众是不会对政府只发放物资给失去家园的灾黎这种不公有什么意见;我也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拿到他们应得的分数。

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学业成绩——咳咳——比较好的人来说,我不知道给怎样的分数才是一个大众所能接受的数字——60分可以吗、还是70分已经算低了、抑或大家都expect no less than 80

所以评完分之后总会觉得自己给的分数太低;要是这位同学以往都是拿90100的呢?会不会有人因为这科的分数而掉了一个class?弄得我每次改完之后都会觉得心神不宁,想要看看哪里还可以加加补补。

不过从和其他评分人比较的经验中来看,本人评分还确实蛮吝啬的。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完美主义、固执己见、还是不懂得人事变通。

嗯,如果世界上的考试都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大家应该就会少很多烦恼吧。



Wednesday, 7 March 2018

随笔 - 懒得理解


你永远猜不到学生会在作业或考试里给你什么样的答案。

就算是看起来非常直白、答案就摆在眼前的题目,他们也可能还是会选择用筷子而不是汤匙来喝汤。

这时,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即便他们的答案和你心目中的长得完全不一样,你也不能不留情面地就用红笔打个大叉,然后——看你要不要——写上See Me!了事;你得接着看下去,去了解学生最后有没有成功用筷子把汤喝完,哪怕过程是多么煎熬难耐。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劝勉社会新鲜人不要在第一份工作待太久,因为当时你以菜鸟的身份进去,然后就算过了几年,岗位和职责也已变化,公司的人还是没法摆脱“你是菜鸟”的固有印象。

留言区里很多人是不认同的——如果你入行了一段时间还会有人觉得你很菜,就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需要下楼买条叉烧孝敬一下父母。

虽说如此,我觉得“想法久了会根深蒂固”这个说词是蛮正确的。

在批改报告的时候深刻了解到为什么老师都会喜欢“好学生”:他们的行为举止、答案做法都符合人们的想像和期望——只要大概看到那个expectedpattern,不需太多思考和用心就可以露出默许欣慰的笑容打勾盖章。

对于比较不照常理出牌(不能说坏学生——我们不能以功课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的嘛)的学生,你必须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他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写的这段算式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解题逻辑到底能不能算出最终答案,才能决定这道题到底要打多少分。

对于习惯了格式化流程和标准答案的我们来说,要去认识一个已知事物的其它面是很累人的。

所以我们通常都不管。

持续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突然有人说这样不健康要改变,就觉得专家混吉所以不以为意。一路以来都定义好的是非对错,岂能朝夕令改说变就变。惹人厌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一定是什么阴谋手段,所以就算会得到好处也要奚落一番。

就想永远呆在原地,不管是对是错,只抱着这些信念和想法一直下去,不再费力去发现更多的可能。

毕竟我们一直这样下来,也活得好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