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5 July 2016

『兑换率』

那天和友人聚会,我们来到购物商场的一间餐厅用餐。在翻阅着餐牌的时候,其中一个友人说:这里的东西还蛮便宜的咧。”

另一个人不以为然。“三十块一碟东西哪里便宜。”
“没有啊,你换去新币就很便宜了啊。”
啊,兑换率。
兑换率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以乘法表的形式纠缠着每个出国的人。容易一点的有110的台币兑换率(我那年去台湾时的汇率),难一点的就有3.5的美金甚至2.6新币(我入学时的行情)的高难度小数点乘法,无时无刻不挑战着人们心算的能力。
出国时把兑换率挂在身上是人之常情,因为你必须知道自己消费了之后会倾家荡产,还是可以多买两打带回家做手信。可是如果你是要在当地长住,那情况就不同了。
我记得我刚来到新加坡时小小抱怨了鸡饭很贵(怎知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在新加坡鸡饭是少数便宜又吃得饱的食物,当年真是年少无知有眼无珠),学长就告诉我哎呀你不能这样换来换去的现在计较罢了,久了就会习惯的啦之类的话语。
这个道理我当然知道。像我们这些出生在大马这种低币值低生活指数国度的人儿,要是什么都要换回马币的话,应该很快就会饿死异乡。所以当年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就非常大言不惭花三十块马币吃一份的三明治当午餐(虽然过后就连吃几天十二令吉的酸甜肉饭来填补那个空洞)。

度过了用马币换新币的学生时代,来到这个每月有固定且可观新元收入的阶段,想必每个人都会有熬出春天的感觉。可是当我回国时,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每天埋怨吉隆坡物价太高生活艰难的大马愤青,还是带着三倍汇率光环样样喊so cheap的富家马劳。
因为我了解新马两地的价格:我知道在新加坡小贩中心用RM15点一份食物和饮料是合理;在KLSGD3吃一碟杂菜饭叫很贵。比起迷恋于那准确至小数四位的数字,我会偏向比较当地的市价和行情来判断这个货品到底值不值得。
说我理智也好,吝啬也好,如果你要我对除于三之后才显得便宜的货品大喊“物超所值!”,我只能给你一个臣妾做不到啊的表情,然后默默地回去茶餐室吃我的两菜一肉。
近几年来有人在马币附近丢了很多香蕉皮,搞得这个货币从此一跌不起。我不知道大部分马劳(或者说那些在国外工作又有定期回国的人)是怎么看待令吉的起落:希望国家经济繁荣币值直线上升,还是最好跌得妈妈都不认得这样回家才能大鱼大肉做有钱人。
也许他们只是在苦中作乐,可是你不能否认有时人真是自私得可怕。
我想起那时新元兑令吉冲破3时,有人这么评论忽然“富有”起来的民众:那些每个周末都越过长堤的不是有钱人,真正的有钱人会在Orchard不眨眼地照常shopping,这些在海关排一个小时队然后大包小包回来的充其量只能说是贪便宜的人而已。
本人并没有要批评马劳或任何人的意思(毕竟本人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一切都是give and take:如果你可以接受住在不到一千方尺的人民组屋、花比驾车多两三倍的时间Bus MRT Walk去一个地方、上下班时间和周末都在custom罚站几个小时的话,在这个小岛工作确实可以比对岸赚更多的钱。
无论如何,短期以内貌似这些汇率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在这个阶段,当你在国外无奈地看着符号$后面的数字时,唯有暗自庆幸:至少现在的1314比当年的12.513.8更容易乘除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