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一句话,大意是“悲伤变成愤怒之后才会被人看见,然后你就从一个可怜之人变成可恨之人。”
*
我细细地消化了一番,回顾过往的经历和身边的例子,发现“愤怒的源头很多时候是悲伤”。
输掉了筹备已久的比赛,我们可能会生气:气自己不够厉害、气评审判决不公、气对手走狗屎运。
约会之后对方没有再跟进,我们会骂对方渣、没有眼光、不知好歹,明明条件不怎么样还嫌弃自己。
还有眼红别人的成就、感到威胁时的发恶,或者是像想吃很久的甜点卖完了、有人不小心踩到新鞋子这类的鸡毛蒜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5
stages of grief,说的是经历悲伤的五个阶段,依序为denial否认、anger愤怒、bargaining讨价还价、depression沮丧、acceptance接受。虽然愤怒出现在第二阶段,前面三个stage都带有愤怒的成分。
“你不要乱说,他怎么可能会出卖我”“这个医生的文凭是买来的吧”“如果祷告有用那为什么她还会死”“你为什么没有好好看着孩子”“如果我有钱,她会不会就不和我离婚”
悲伤是一个伤害性极强的情绪,我们的大脑总会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让我们不至于如此无助和脆弱。
当人处在一个对懦弱不友善的社会时,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变得格外重要。我们用愤怒掩盖悲伤,告诉大家:“你看我没有被击倒喔!我还有力气破口大骂、有能力惩罚那些做错事的人、我能够让别人过得比我痛苦、操控他们的行为,就像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那样!”
在一个我爱的人患病那段时期,他的脾气是很臭的。他一开口就是在骂身边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摔东西、用暴力解决所有事情。当时的我不晓得背后的原因,只是觉得这个人莫名其妙行为恶劣,便也用愤怒去回应对方,效果当然适得其反。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他是对自己太过失望、太过无力了。当你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状态时,你会尝试通过其它的管道处理这个问题。可是这些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情况自然也不会好转。这时你会更生气自己的无能为力,然后用更激进的方式求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些自我保护会把想要关心我们的人推得越来越远,悲伤就更没有办法被安抚。这样下去,我们可能永远都到不了第五个阶段。
我有一种华人不太会表达自己情绪的impression,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语言有关;在中文里悲伤是悲伤、愤怒是愤怒、难过是难过。英文的upset是一个很复杂的情绪,它包含了伤心、生气、失望、无奈、甚至是方言里的“激心”。我们感受到的通常都是upset。
学会接住情绪是人一辈子要修的学问。无论是面对自己或者别人的情绪,最重要的是先问这个感受是什么,剥开来看会不会有更深的含义;这些情绪的源头又在哪里,你现在想处理、有办法处理吗。你可以先分配一个独处的时间,等情绪过去后找一个第三者(第三者可以是另一个人,也可以是另一种思维模式)梳理脉络,对症下药。
给生气的人多一点关怀,因为愤怒无法抚平悲伤,爱才可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