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August 2021

随笔 - 愤怒与悲伤

 偶然读到一句话,大意是“悲伤变成愤怒之后才会被人看见,然后你就从一个可怜之人变成可恨之人。”

 

*

 

我细细地消化了一番,回顾过往的经历和身边的例子,发现“愤怒的源头很多时候是悲伤”。

 

输掉了筹备已久的比赛,我们可能会生气:气自己不够厉害、气评审判决不公、气对手走狗屎运。

约会之后对方没有再跟进,我们会骂对方渣、没有眼光、不知好歹,明明条件不怎么样还嫌弃自己。

还有眼红别人的成就、感到威胁时的发恶,或者是像想吃很久的甜点卖完了、有人不小心踩到新鞋子这类的鸡毛蒜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5 stages of grief,说的是经历悲伤的五个阶段,依序为denial否认、anger愤怒、bargaining讨价还价、depression沮丧、acceptance接受。虽然愤怒出现在第二阶段,前面三个stage都带有愤怒的成分。

“你不要乱说,他怎么可能会出卖我”“这个医生的文凭是买来的吧”“如果祷告有用那为什么她还会死”“你为什么没有好好看着孩子”“如果我有钱,她会不会就不和我离婚”

悲伤是一个伤害性极强的情绪,我们的大脑总会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让我们不至于如此无助和脆弱。

 

当人处在一个对懦弱不友善的社会时,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变得格外重要。我们用愤怒掩盖悲伤,告诉大家:“你看我没有被击倒喔!我还有力气破口大骂、有能力惩罚那些做错事的人、我能够让别人过得比我痛苦、操控他们的行为,就像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那样!”



在一个我爱的人患病那段时期,他的脾气是很臭的。他一开口就是在骂身边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摔东西、用暴力解决所有事情。当时的我不晓得背后的原因,只是觉得这个人莫名其妙行为恶劣,便也用愤怒去回应对方,效果当然适得其反。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他是对自己太过失望、太过无力了。当你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状态时,你会尝试通过其它的管道处理这个问题。可是这些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情况自然也不会好转。这时你会更生气自己的无能为力,然后用更激进的方式求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些自我保护会把想要关心我们的人推得越来越远,悲伤就更没有办法被安抚。这样下去,我们可能永远都到不了第五个阶段。

 

我有一种华人不太会表达自己情绪的impression,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语言有关;在中文里悲伤是悲伤、愤怒是愤怒、难过是难过。英文的upset是一个很复杂的情绪,它包含了伤心、生气、失望、无奈、甚至是方言里的“激心”。我们感受到的通常都是upset

 

学会接住情绪是人一辈子要修的学问。无论是面对自己或者别人的情绪,最重要的是先问这个感受是什么,剥开来看会不会有更深的含义;这些情绪的源头又在哪里,你现在想处理、有办法处理吗。你可以先分配一个独处的时间,等情绪过去后找一个第三者(第三者可以是另一个人,也可以是另一种思维模式)梳理脉络,对症下药。

 

给生气的人多一点关怀,因为愤怒无法抚平悲伤,爱才可以。




Monday, 16 August 2021

随笔 - 站在我们的肩上

 那天Prof的两个新PhD突然跑过来问我:“哥哥哥哥,我们下礼拜要开课了。你有什么选课建议吗?”

 

“感情问题一律建议分手。

PhD问题一律建议退学。”

我当然没有这么厌世。

 

*

 

在得知原来教授把问题转嫁给我后,我只好耐心询问他们研究生涯的大方向,然后查看他们已经筛选过的课程节录。

 

其实他们列出来的课程中我很多都没有上过,只能够像写命题作文那样装模作样一番。幸好我的文笔还不错。

 

突然之间心头一颤,当时我问Prof要选修什么的时候他是不是也这样(瑟瑟发抖。

 

对于那些接触过的科目,我侃侃而谈:“噢这个一定要拿,不然太对不起PhD这个头衔了……这个你以前大学的时候上过吗?那不要浪费时间了,内容很多是和degree一样的……像这个领域的课不同学校都有offer,你们可以一人拿一个,这样就可以combine不同地方的笔记……

 

“不过其实不需要太过在意这些coursework,因为到最后研究成果才是最重要。不然最后拿了满分但是research没有进展可是要挨骂的。”我劝诫他们。话虽然这么说,可是他们大概也不太会听进去。就好像你跟小学生说小学文凭不重要,他们还是会去拼搏一番。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乎的不是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付出,而是自己在这段期间有没有一个努力的目标和证明。

 

他们问我这几年下来有没有什么读博小撇步。

 

“你是说除了退学以外的方法吗?”这个叔叔真是自以为自己很幽默。

 

我相信大家人生总会走到很多“如果当初有人提点一下我我就会轻松很多”的时刻。比如说我入行近一年才知道需要记录每天所做的taskresult、两三年后才抓到要怎么有效地整理paper的重点、比如说近期才学会如何聆听别人说话(月底会写书评讲解)……察觉到的当下难免会觉得怎么自己以前那么智障,怎么都不知道这些,也没有人告诉我。

 

所以我是很respect那些懂得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人的;就是他们知道自己欠缺的是什么东西,而且也采取了行动去填补这些欠缺。当有人向我寻求advice的时候,基本上我都很乐意跟他们分享。第一个原因是这种敬佩,第二是我也希望以后的人不要像我这么智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虽然我并不认为我是个巨人啦)。

 

我零零碎碎地跟他们分享了一些心路历程(因为突然间问我有什么贴士我也没有办法很好地整理要跟他们说什么,只好想到什么讲什么),结束之后他们还算蛮真诚地跟我道谢,说我给的建议很实用。

 

我开始越来越appreciate《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为群体付出是快乐的方法”这句话;这个概念也很符合我MBTI的个性(大家有空去做做MBTI,根本人生的一盏明灯)。人其实不需要太过厉害、太过聪明,而是要学会如何把你的能力填补到那些在这个方面有空缺的人上。在这样交流的过程中别人也会很自然地用他们擅长的地方来互补你的短处,如此一来这个群体才能够变得更加完整。

 

Google Scholarhomepage座右铭是“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Not everyone is a giant, but all of us can offer our shou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