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极度崇洋媚外的文章。
*
我觉得这次欧洲之行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见证了这个地区的先进程度。
(其实要讲欧洲也太以偏概全,毕竟本人只去了Berlin、Munich和Prague三个城市而已,且越往后先进感越低;就把焦点放在Berlin吧)
我们这里要说的先进不是城市发展这样的先进哈。其实如果你去过欧美国家就会发现他们真的很第三世界的:三十楼以上的建筑屈指可数、地铁又脏又旧没围栏、国际机场可以比你国的长巴总站还破。天,这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和登月国家应该有的样子吗?!
尤其是当你从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出发时,对比就更加明显:无论是享誉全球的
Garden by the Bay,还是新开的Jewel
Changi,每个都泉涌出“老子就是先进国”的气势,怎能不让来自第三世界和伪先进国的诸位目瞪口呆跪地求饶。
像小新、上海这类的先进是物质上的先进,像欧洲这样的是人文精神上的先进;个人认为后者才是一个真正的先进国必须拥有的。
如果来柏林旅游,建议你买他们的N-day
pass,因为它可以让你任搭他们四通八达的公交;他们的车费是算次的,两块多欧元一次,颇贵。
但其实你(crime
alert!)不买也是可以的,因为那里没有检票。
他们的火车站是没有闸门的,上巴士、tram也不需要滴卡;买了票之后只需要在第一次坐车时放进一个机器里validate,打印出当天日期,就能够用到这张票的法定期限结束为止。
当然,根据都市传说是会有便衣职员上车查票,没票的话就等着被罚钱。不过根据本人在欧洲十多天的sample
size来看是没有的啦。
我不知道到底当地人有没有利用这样的漏洞来坐霸王车,但我想如果当局会推出这样的system,应该是有信心民众都会守法。
你可以想像一下把这样的制度搬到自己的国家,公共交通是不是还可以持续经营呢?
顺便提一下在本人住的酒店早餐也是采用这样的信任制度哟。
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变得龙蛇混杂也是在所难免的;这里混合了来自各地的人。别人问我在德国有没有吃到什么道地美食时,我总会面有难色,毕竟当地食肆被各种异国美食渗透,容易让人失焦。
在那里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除非我先开口说英语,否则对方都会直接向我说德语;用餐时服务生也会先问你要德文餐牌还是英文餐牌,而不是直接给你英文的。我觉得这和当地的单元教育有关;即便国家民族多元,大家都会以一种“你是德国人”的眼光来看你,而不会因为你是外来者所以assume你不会德语地劈头就讲英语。
这种现象在大马是不会见到的——一个马来人看见华人时,如果他英语尚可,对方都会直接跟你说英语。可能他们有“华人国语很烂、不屑马来文”这样的固有观念;即使你开头就说国语,话题最后还是会以英语进行。
当然,理应如何没有一个标准——“尊重多元”和“强调一体”都有利弊。但本人认为不分你我才是共同繁荣的首要条件(同化洗脑议程alert)。
我觉得作为先进国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以人为本。像柏林(其实新加坡也做得不错)就是这样。先从公交开始说,虽然柏林人口没有很多(3百万),可是火车地铁密集度远高于新加坡的。当然车子可能没有很舒适(不是每一辆都有冷气!!!),班次也不够多(不同线路overlap部分太多,如果班次密集会阻塞),可是由于东西集中,基本上公交就能让你去大部分的地方,实在是一个很walkable的城市。
可能在马来西亚开惯车的人没办法想像为什么城市walkable这么重要。除了单纯地解决塞车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做到照顾每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拥车、有驾照、有能力(无论经济或健康上)驾驶,那提供一个人人都能使用的公交系统,就能确保这些人不会因此被discriminated和left out。
在欧洲点餐你会注意到选项旁边都会有很多superscript的abcd,标出食物所含的过敏原。这不是只有“高级餐厅”才有的哦,是每一间餐厅都要展示的。从这样的细节上就足以看出欧洲人是有多么的(-挑食-)体贴。
在柏林到处可见身体有障碍的人,证明了(-二战祸害严重-)(-人民健康水平低落-)当地身障设施齐全。反观马来西亚,你甚少会看见这样的人在街上乱跑,因为这个国家的公共设备对他们来说很不友善(虽然现在有逐渐变好)。Berlin街道上坐电动轮椅的人很普遍、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很常使用各种assistive
devices(虽然本人是做这行的,但在现实中还是第一次见到真人使用这些装备,真是愧对祖先)。
在Berlin最后一天偶然看见一个盲人出行,她迷茫地转了几圈后,终于被一个好心人带到地铁入口。这是本人第一次看到盲人在野外独自活动;从小到大道德教育课都教我们要搀扶盲人过马路,可是还真的没什么这样的机会。以往在新马看到的身边都有监护人,或者是在一个受控制的环境底下,给人一种他们没有办法独立生存的感觉。但是欧洲的无障碍设施让这些人都能像我们一样出门。
让我实实在在觉得窝心的是在Munich的时候:那里某个旅游景点外设立了一个模型,让失明人士也能通过触碰参观景点。对于我们来说这也许是很多余的——讲真,盲人人数会有多少?会出来旅游的盲人更不用说。但德国告诉你:就算你失去了视力,你也可以过个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你可以出门、你可以旅游、你可以做很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
一个先进国会照顾到每一个人的福祉,让人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因为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本来就应该以人为本。
去过这些发达地区,你多少会理解别人会发达不是没有原因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在殖民时代掠夺了大量财富,这确实有关,但我觉得人的心态才最重要。毕竟就算你现在得到一百万也说不准你有能力守住这笔财富。
年轻的时候看西方的娱乐新闻时总会很莫名:为什么这个歌手又去纹身了呀、一个大男人怎么会戴耳环啊、到底绿色头发是哪个星球来的人哪。当时我就觉得,可能只有娱乐圈的人才会这样,毕竟哗喧取宠是他们的职业需求。直到去到那里,才发现原来在地球另一端这确实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在亚洲社会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将这些事物冠上不好的标签,让我们看到这些东西时难免心里会有一点不舒服。欧洲很多家长都有刺青,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刺青师带女儿出门而被讨伐的事。其实事情可能没有那么严重,只是那个刺青师是个妈妈,全身上下都有五颜六色的图案,那社会的容忍度就没有这么高了。
在欧洲我看见纹身的父母带着小孩、有中学生戴耳环染发、很多男男女女在街上搂抱;心里确实会有那种“哎做么酱的”的感觉。然后就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不舒服——为什么我应该觉得不舒服呢?”
没有理由的。
我觉得很多东西不是随便一句“败坏社会风气”“挑战传统价值观”就能搪塞过去:到底怎样算是败坏社会风气?穿热裤出门算败坏风气吗?废除一夫多妻是挑战传统吗?
个人认为东方社会之所以倾向保守和价值观有关。西方社会实施个人主义,只要没有伤害到别人都能以自己想做的事为先,故包容性强;反观东方则重视团体强调一致,在这样的思想下少数和弱势受到打压是难免的:谁让你不跟大队走而在那里多多pattern,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岂不就大乱吗?当然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好坏——你看两边不也都发展得好好的。
每次评论类似课题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些“难道我就一定得认同你们吗”“是不是支持同性恋才能叫文明”“所谓的民主自由在哪里”的话。不是说我们不能觉得不喜欢哈。一个人有喜好厌恶是很正常的;我们又不是耶稣,干嘛要爱世人呢。
很多人在讲民主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民主的意思是什么,它只是一个让自己可以当屁孩的借口而已。我们常常提到“少数服从多数”(majority
rules),却忘了后面还有一句“多数尊重少数”(minority
rights)。就好像素食者可以轻易觅食、人人有宗教自由、你可以蓄长发穿鼻环,只要不损害到他人的权益就行了。不过在现实中“有无损害别人权益”是很灰色的,就好像投票结果是吃饭,那想吃面的我利益有没有被损害呢?如何处理这些就需要智慧了。
虽然本人偏向个人主义,这不代表集体主义不好。如果东西是好的,那要求人人都这样也没错,就是种“有钱齐齐揾”的概念。可是世上事物没有绝对的优劣,那多元就变得重要,就如分散投资一样中和风险。我觉得西方文明会先进的原因是能够包容多元,好比谚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那样。
当然欧洲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残旧的公共建设、本土文化被新移民侵蚀(毕竟他们尊重移民拥有自己的文化)、还有满街流浪汉的问题,这些基本上在先进的东方国家是找不到的。
尽管通篇文章一直在歌颂精神先进这东西,也不是说物质先进不好,不然就会好像一面看着女优的大胸部,一面说内涵才最重要一样虚伪。
在新加坡这几年,我很享受这个城市带来的便利,也对很多超出想像的建设和发展感到惊叹,可是像令人满足的精神生活、开放的风气和悠哉的步调是在其它国家才找得到的。
其实简单来说:物质先进能让我们过得舒适,精神先进能让我们活得自由。本人之所以偏好精神上的发达,是因为——难听点讲句——物质发达是只要有钱就能砸出来的。有钱就能建最高的楼、做出最快的火车、打造最豪华的水族馆;而西方国家也真的不缺这个钱。然而精神上的发达是要透过几代人的教育,甚至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改变才能成就的。
唯有在人文思想做出改变,才能真正做到在文明上的迈进,不然最后穷得只剩下钱,给人一种穿起龙袍也不像太子的感觉,也不怎么好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