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1 September 2018

随笔 - 标准答案


本人是一个不尽责的TA

*

Prof讲解完这个礼拜的exercise内容和要求后,又到了众人愁眉不展怀疑人生的时间。

我游走在长桌之间,趁学生溺毙于知识海洋之前赶紧将之捞起风干备用。

在前面几分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会要搭理TA,因为他们会eitherbrainstorm一下要怎么approach这个exercise,或者讨论先前听不懂的practice program code到底在干什么。我则像背后灵守护神一样站在他们身后偷听他们稚气的对话。

真是个讨人厌的助教。

一个学生问我该怎么开始写Exercise 1code;我大概和她说明“我”会采取的方案。

她打出相应的程式码,然后说:“可是我觉得这样行不通呀。”

“不如你试试upload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我鼓励她;本人的习惯是让学生实验自己写的code,再告诉他们为什么它能用还是不能用,毕竟亲自动手和见证总比盲目服从来得强。

她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电脑,手没有动。我只好补上一句:“当然除了这几行之外,你还要加上其它额外的条件:比方说……”我解释各种需要顾及到的状况。

“可是那些程式到底要怎么呢?”她在我说完之后问道。

突然之间我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我觉得你可以先尝试看看,如果不行待会再问我。”我同她说,然后转身到其它长桌巡视。

如果我身上有dislike button,我几乎可以想像她拿着锤子对着它猛打,再到下面留个差评。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我想起以前念书的时候尽管功课都会完成,却唯独不对“你赞成作者的见解吗?为什么?”之类的申论题动笔,因为(1)我懒惰写字、(2)我不想思考、(3)就算做了写的也不会和答案页里的一样、(4)我没有信心回答不是像“1+1=2”一样有唯一答案的题目。

即便到了PhD这个阶段我发现自己还会不自觉地问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application里,用什么algorithm比较恰当?”、“你认为我该先做这个部分还是那个部分呀?”、“要怎么样才能找到女朋友呢?”。对方总会回答我说这并没有任何拇指的法则,你总得自己试试看才会知道行不行得通;我顿时有种被敲了一棒的感觉。

在研究生涯里头常常会被问到为何会采取目前所选择的方案。即使有时可以滔滔不绝方案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适当性,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我就恰巧这么做了,它也恰巧能够work而已”。

听起来虽然没有很靠谱,可是在现实条件里还是合理的——如果什么鬼都要试一轮的话应该十年都做不完。

不过也许真的还可以再做得更好一些。

我绕了一圈回来,学生要我看看她的code写得对不对。

我读了读那写了一半的程式,说:“我不能说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你还没有写完,而且这个习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tackle,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用这个方法的话必须注意哪些事项。”

她撇嘴,仿佛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把话吞了下去,回到电脑前继续纠结于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