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7 September 2018

随笔 - 过于认真


前两个礼拜为了教课忙得gel头烂额。

*

虽然说这门课去年已经上过,可是因为人事调动的关系今年本人负责的部分有些不同;课程的内容我也已经忘得七七八八,需要复习一下。

一年前该死的我竟然没有把之前备课时找到的各种网址链接记录下来,现在都找不回了。

除了日常的备课,lab决定要换新的配件,所以得去研究这个零件适不适合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友人刚好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个或许更适合教学的平台,让我们又去摸索了一番。

其实我们大可不去费这些功夫——重用去年的教材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当lab technician向我反映说想换电子配件的时候我确实这么想,我小人之心觉得那lab tech的两个下属也是这样认为的:

“搞这么多东西做么啦,跟回以前那套不就好咯,真是没事找事做。况且无论你教什么学生都不能分辨到底今年的教材还是以往的教材比较好,还不是一样照单全收!”

对于我们这种顾客只会光顾一次的企业来说这确实说得不错——学生根本没有前车之鉴来比较好坏,而且无论你这次做得如何事成后对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after effect,毕竟新学年开始了你又是一条好汉(assume学生没有到处说你的坏话啦)。

“你太在乎学生了,”那天吃饭同事看见我泄气皮球似的面容时说:“别忘了你自个儿还有很多事要做呀。”

我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只得苦笑;类似的话我已经听过太多:

“那么认真干嘛,这份assignment10分”、“上头这个要求大概做做样子给他看就行了”、“哎一堆规矩这么麻烦,不用都跟着做的啦”。

Somehow对我来说要判断何为一个10assignment应当付出的努力是一件困难的事。是不是说如果20分的作业要花四个小时,10分的就不应用超过两个小时来完成?是不是我买8块钱的咖啡店员就必须点头哈腰,买8毛钱的咖啡他们就可以包丞上身?

有时和别人处事时会有这样的烦恼:我不晓得自己该付出多少努力,也不知道他人期许自己该付出多少努力;一不小心总会有人变得太过认真,而在这个社会里很多时候“认真你就输了”。

(为了不要被标签,在这里澄清一下:当然本人也会有不想循规蹈矩的时候、也有希望可以得过且过的时候;以上只是偶尔会浮现的想法。)

不过我同事有一点的确说得没错——我真的还有自己的事要忙,根本无法把心思全放在教书上。

啊,要是我是个全职教员,我就能名正言顺地为教课而奔波了,但上天保佑,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取舍。

可是当我们知道自己能做得更好,却因为懒惰贪方便或其它更重要的事而选择置之不理的时候,内心多少总会有些过意不去。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你对生活积极热忱的棱角被惰性和倦怠消除磨平之前。



Friday, 21 September 2018

随笔 - 标准答案


本人是一个不尽责的TA

*

Prof讲解完这个礼拜的exercise内容和要求后,又到了众人愁眉不展怀疑人生的时间。

我游走在长桌之间,趁学生溺毙于知识海洋之前赶紧将之捞起风干备用。

在前面几分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会要搭理TA,因为他们会eitherbrainstorm一下要怎么approach这个exercise,或者讨论先前听不懂的practice program code到底在干什么。我则像背后灵守护神一样站在他们身后偷听他们稚气的对话。

真是个讨人厌的助教。

一个学生问我该怎么开始写Exercise 1code;我大概和她说明“我”会采取的方案。

她打出相应的程式码,然后说:“可是我觉得这样行不通呀。”

“不如你试试upload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我鼓励她;本人的习惯是让学生实验自己写的code,再告诉他们为什么它能用还是不能用,毕竟亲自动手和见证总比盲目服从来得强。

她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电脑,手没有动。我只好补上一句:“当然除了这几行之外,你还要加上其它额外的条件:比方说……”我解释各种需要顾及到的状况。

“可是那些程式到底要怎么呢?”她在我说完之后问道。

突然之间我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我觉得你可以先尝试看看,如果不行待会再问我。”我同她说,然后转身到其它长桌巡视。

如果我身上有dislike button,我几乎可以想像她拿着锤子对着它猛打,再到下面留个差评。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我想起以前念书的时候尽管功课都会完成,却唯独不对“你赞成作者的见解吗?为什么?”之类的申论题动笔,因为(1)我懒惰写字、(2)我不想思考、(3)就算做了写的也不会和答案页里的一样、(4)我没有信心回答不是像“1+1=2”一样有唯一答案的题目。

即便到了PhD这个阶段我发现自己还会不自觉地问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application里,用什么algorithm比较恰当?”、“你认为我该先做这个部分还是那个部分呀?”、“要怎么样才能找到女朋友呢?”。对方总会回答我说这并没有任何拇指的法则,你总得自己试试看才会知道行不行得通;我顿时有种被敲了一棒的感觉。

在研究生涯里头常常会被问到为何会采取目前所选择的方案。即使有时可以滔滔不绝方案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适当性,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我就恰巧这么做了,它也恰巧能够work而已”。

听起来虽然没有很靠谱,可是在现实条件里还是合理的——如果什么鬼都要试一轮的话应该十年都做不完。

不过也许真的还可以再做得更好一些。

我绕了一圈回来,学生要我看看她的code写得对不对。

我读了读那写了一半的程式,说:“我不能说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你还没有写完,而且这个习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tackle,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用这个方法的话必须注意哪些事项。”

她撇嘴,仿佛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把话吞了下去,回到电脑前继续纠结于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Sunday, 2 September 2018

随笔 - 人生只有三万天


Everyday we are closer to death.

*

年头定下了两个“新年新目标”,结果2018都过了差不多四分三之后才实现了其中一个(第二个应该90%机率实现不了了)。

本来是打算在这次假日回家时抽时间来settle掉的,可是最后还是沉溺在睡池game林中荒废了三天的时间。所以礼拜天回来新加坡的时候于心不忍,只好立马着手处理。

我登入了相关网站,阅读器官捐赠的一些FAQs

虽然(很久)之前大略看过有关的资讯,也差不多算是已经下定决心,本人还是仔细地又读了一遍,好让自己更了解其中的状况,并且若有人问起我好歹可以厚颜无耻说自己并非草率地做决定。

网页内容没有很多,我没一阵子就读完了,还不禁对自己不俗的马来文水平感到沾沾自喜(因为国文好而觉得自豪这种事应该只有马国人才做得出)。

我移师到注册表格的页面,迅速地填写个人资料,然后递交表格。

之前偶尔会想到:“我现在不去注册,如果明天就死了,那我的内脏不就只配做有机肥了吗?”虽然到最后还是因为惰性和其它干扰,又让自己把事情抛诸脑后。

有时我在想,这种拖延的个性到底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多少害处。很多明明是需要做想要做,而且也不算难完成的事情,因为种种因素一再拖延,往往最后带来更多问题。

那天与友人谈论到“在这个一上网就什么都找得到的世代,学校为何还有存在的意义”,让我心有戚戚焉:作为一个并非无所不知的老师,有时被学生问问题难免会演变成“let me Google for you”的境况,就觉得自己真是多块鱼。最后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学校只是个利用一堆条规规定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藉此(希望)训练你自律的场所而已”;虽然凡事可以靠自己,可是如果没有像学校这样咄咄逼人的黑脸,很多立志要当医生的人十年后也只会继续立志当医生。

可是生物都是好逸恶劳的:除非被有什么威胁到生存,否则也不怎么会去改变现况做更多的事;尤其像我们这些不太需要愁生活的人,即便不提升自己甘愿做条咸鱼,生活素质也不会太差。

某天看见有人po了学校系统宣示的考试倒数时日:97天,让我啼笑皆非之余又惊恐万分——原来把熟悉的13周换成天数之后连一百天也没有,难怪百日宣言都无法兑现(误。

有人说如果你有什么目标想达成,就应该公告天下,然后你会发现都没人care因为大家就会鞭策你完成它。但我觉得真没有这个必要——不过只有三万天的人生,扣除掉已经度过了的近一万、占三分一的睡眠时间,还有有心无力、甚至是不能自理的最后两三千天,即使称不上“所剩无几”也不算宽裕。

如果这样的大限都不能让你扚起心肝,还有什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