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October 2017

随笔 - 学习无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月到中秋分外明。

其实这两句不怎么符合本人的近况,只是想吟一下诗而已。

工作进展到做model fitting,所以突然之间需要用到很多几何知识。当本人在画各种几何模型、计算空间点到不同方程式的距离时,发现自己早已遗忘那些哪怕是初中就已经学到不学的公式,更不要说高中那堆复杂的曲面性质。

我一面谷歌用已知的讯息写出平面方程式的方法,一面回想当年自己是如何走来的。

本人高三的数学老师每上完“解析几何”的一个章节,就会给大家发一份“随你便”的练习,上面印有统考有生之年出现过牵涉这个章节的考题;每一份少少都有230题。

我把它们都做完了。

虽不至于说得心应手,但稍微公式化的题型本人还是可以唬弄过去的。

但再熟练的知识也会经历岁月的洗礼——又加上自己认为将来不会用到而不再打理——而化成一张张失焦的相片;当你要用到时就会不禁感叹,当年那个上通天文的我去了哪里。

出来工作后,大家难免会查看一下自己当年读到半死不活的知识到底在现在的岗位上有什么应用价值——sadly,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

想到曾经让自己生不如死的东西在工作上都不会再碰到了,都不知道该说声恭喜还是too bad

本人年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想法,甚至还在周记里跟班主任调侃这个专门训练考试机器的教育制度,也向学弟妹确认过这个学习和应用之间落差的传说;虽然自己始终还是把这份角色扮演得很好。

直到看见身边的人就职的情况,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想像你在非英语区工作,十年下来都没用到英文。要是你对别人说:“学校学的英文真没用:你看,我做工这么多年完全没有用到英文,都不知道学校要我们学英文干嘛!”,应该就会被人笑到脸黄。

那为什么有人因为自己从事A工作而说B科目浪费生命,能够得到他人的共鸣,而不是让大家白眼都翻到肛门去了呢?

这个文明社会分工明确,基本不大可能会有一个职场要求员工精通十八般——你只需要做好你职责中那狭隘的范畴就好了。这样的状况导致你就算选修的是该领域的事物,也可能只用上其中的10%,其它的不过尽是“学来考试”的东西而已。

其实不是你学的东西没有用,是你自己没有用(pun may be intended)。

至于像这种“训练十八般才能”的教育制度是否恰当,则是一篇可写两千字的文,所以就不探讨了。

记得中学有堂数学课上到matrix。有人问了一道每个学生都问过的问题:

“老师,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老师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答案。


这才是我们教育制度里叫人心寒的地方呢。


Sunday, 15 October 2017

随笔 - No Gain No Pain

那天在健身房,想到了一句最常用来勉励人运动的一句话:no pain, no gain

但是把这句话倒转过来不也是对的吗:
No gain, no pain.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黑发不知勤学早”之类的训言,告诉你说只要你现在肯吃些苦,以后就会有好日子过(或至少不会过得太惨,大概吧)。

“阿仔,你要努力杜书,长大了就可以坐在冷气房,不用像你爸爸那样搬砖头那么辛苦”;“每次洗了头都不吹头发,老了头痛你就知道”;“年轻一直乱花钱,以后没个钱傍身你要怎么办”。

可是没有人知道,如果我比较“现在不努力受的甜和之后的苦”和“现在努力受的苦和之后的甜”的net value,到底哪一个会比较高。

假如它们的价值不相上下,现在就不是肯不肯吃苦的问题了——问题是你prefer什么时候吃这些早晚都要吃的苦(当然两个状况里甜和苦的种类也不一样啦)。

既然如此,先甜后苦和先苦后甜,就只是顺序上的选择而已。

那么此时选择先甜应该更明智才对:因为今天不知明日事,搞不好touch wood你明天就两脚一伸,那么你的人生至少都是甜的呀。

这个社会对于美好成功的人生都有几个模版,只要你脑筋正常有手有脚,大家都会期望你照着这些剧本走。假如你今天对大众宣布“这么努力念书干嘛呢,我又没有要当大医生大律师”、“肥不就肥咯,找不到另一半不就单身咯,反正我又不想结婚生小孩”,大家一定会摇头叹息,说你不长进不可教,甚至比茶室云吞面档挂着那块染色的叉烧都不如。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么不想收获自然就不用耕耘啦。如果你对这份收获没有兴趣,当别人在烈日底下松土除草的时候,你就可以呆在冷气房里睡觉看戏。虽然最后你的菜可能又瘦又干,可是你现在享受的甜也不是假的呀。

其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话未免也太天真——就算付出了九十九分努力,也可能因为天气恶劣、种的菜基因不好、你本身不是农耕的料、或只是纯粹衰,导致你的收获不比那些随便做做的人多。

不过也不用这么悲观的,既然有“九十九分耕耘一分收获”,自然也会有“一分耕耘九十九分收获”——看看每年那些中六合彩的人就知道啦。

但是依你做了这么多年人的经验,你觉得自己比较likely落到哪一个类别呢?

既然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也才收获少少,再不加把劲的话,你就真系死得啦。


人生就像一个大赌场,既然大部分人走出去的时候都是输的,输少点不就当赢咯。


Sunday, 8 October 2017

随笔 - 遗忘节日

我到了中秋的前一晚才知道原来第二天是大日子。

其实除了农历新年那短短的几天之外,我本来就不怎么注意阴历的节日。再加上自从离家后,对这些庆典就更加不留心。

家里总会挂着一幅跑马月历(广东话管它叫月份牌):就是那种一个月一张,周末的格子上印着一只赛马,底下有一排十二生肖和其出生年份的那个。因为本人从小就看着这种月历长大(我的意思是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用的都是这种月历,而不是亲眼见证这份月历由小变大的过程),到现在还不怎么习惯阅读其它品种的日历。

我觉得这种日历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了,因为上面除了有阳历之外,还有阴历、回历,甚至好像还有印度历法;上面的阴历就成了我和这个历法最简单的连接:看见巴刹开始卖粽子的时候就会看一看端午是否近了、七月来的时候就会倒数让人闻风丧胆的中元还有几天。

但来到小新后,若不善用谷歌和社媒,也不怎么察觉到近期会有什么节日。而我和阴历的连接就只剩下它的来源本身——月亮而已。

晚上走路回宿舍的时候,如果有幸看到月亮,就会根据它的形状来判断阴历的日子(有时会有15天的误差,因为本人活了这么多年还是不会分上弦月下弦月):啊明天是大宝森呀、原来我刚才撞鬼啊、难怪今天新加坡的亲戚叫我到他们家吃晚饭。

不仅是阴历的节庆,自从毕业后,对于阳历的节日也不怎么留意了。以前在家时不时就会去翻翻日历,看看这个月有什么假日,学校假期又落到什么时候。现在由于工作性质和态度的关系,不太去关注到底什么时候会有假期——反正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差;唯一可以阻止我去lab的应该只有仅剩快餐可吃的学校而已。


对现在的我来说,节日,和那不停变幻的月亮,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小情调,和提醒自己又过了多少日子的报时鸟罢了。


Sunday, 1 October 2017

随笔 - Burden

学生因为对作业无从下手,和我预约了一个时间做consultation

我坐在实验室里,和她go through exercise的脉络,解释要从何开始。在讲解一些programming技巧的时候,我发现她很多概念都不清楚,必须从基础开始讲起。

OK吗?”我解释了某一行编码后问道。

她猛摇头,一副无颜见江东父老样。然后她说: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burden?”

如果我们现在在拍童话故事然后我又是坐在摇椅上的慈祥老奶奶的话,我会架着那副滑到鼻尖的眼镜,摸摸她的头说:“亲爱的怎么会呢,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很爱你啊。”

“真的吗?”小女孩抬起头,泛红的眼眶渗出泪水。她嘟着嘴说:“那奶奶你呢?”

老奶奶眯起眼睛呵呵笑;摇椅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我再说一次: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很爱你啊。”

“奶奶你——!”

让我们回到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会”你这位老师未免也太不encouraging简直伤透学生脆弱的心灵;说“不是”也得适当加以修饰,辅佐自己的理据,才能让人觉得真诚。不回话相当于默认,给人一种“我不想说出伤害你的话”之感,自然不在选项之内。

像我这样不善言辞又常常讲错话的人当下真不懂要怎么回复才会比较得体,过了半晌才勉强挤出一句至少是道德正确的“没有啦”,听起来还真有够虚伪。

其实我很想告诉她:“还用说么?你当然是个burden啊。”

因为我们都是。

不懂分辨到底怎样是依赖,怎样是“适当寻求帮助”。当然谁都希望能自立一点,如果可以的话就不麻烦别人,什么都自己完成就好;每次就算遇到别人举手或举口之劳的事,看到他们也同样在为自己的事忙碌,就会把手放回下来,尝试再多花一些时间解决问题,不要让自己变成他人的burden

虽然别人都会回以“可以啊”“没关系”“我有时间”之类的话,但心里总是认为他们只是太过好人、不忍拒绝自己才会答应请求。毕竟大家连做自己的事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好意思叫人分担自己的问题呢?也许别人并没有这么想,可是因为连自己都觉得自己麻烦,就会马上打退堂鼓。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不会负担啊,我为自己在乎的家人朋友爱人做事分忧,怎么会是一个负担呢?

如果你真的能这么想那真的很好,因为这样你一路走来身心都不会这么容易感到疲累。

可是我每次看见人家在照顾家人、应付另一半、帮朋友分担问题时所露出的倦容和苦笑,我都会想:点可能唔系负担啦。

离开lab之前我对那个学生说,不管她学不学得会,好不好教,只要她肯学,我都会教下去——我觉得那是身为一个老师应该要做的事。


其实与人相处本来就是一件很burden的事,只是由于对方是自己在乎的人,所以即便再麻烦、再负担,我们都愿意背负着这个burden,和他们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