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March 2020

随笔 - 早知道


最近为了筹备论文,开始go through写了3年的logbook,看看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究竟干了什么(还是没有干到什么)好事。

为什么读了4年却只写了3年?这就是其中一件没有早点干的好事(掩面。

*

然后翻着翻着,发现一路以来有很多“早知道”。

早知道我应该分开记录实验结果、早知道我应该摘要paper时再仔细一些、早知道我应该如此规划每个meeting的议程、早知道……

其实很多早知道不是因为贪方便或是懒什么的,而是自己并不知道这样做会比较好;说到底是经验不足的问题。这时巴不得可以做部时光机回到从前,警戒自己不要走这么多冤枉路。

然而真的有用吗?

早前在教后辈使用某个研究软体;由于我和同事都知道使用这个程序不简单,加上我们受过前辈的教导之恩,就觉得要传承这个理念,也更要把那些被坑的地方告知下一代,好让他们不需做得这么辛苦。

结果她在多次请教我们的情形下依然做得不甚理想,甚至犯了很多我们认为不该犯的失误,让我们有点无奈:该说的教的都做了,怎么还会这样?


撇开天资和个性的问题不谈,我觉得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里的经验不是那种纯粹练习就可以更快更准的skill,而是领悟。

领悟每个诀窍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而不是单纯模仿前人的行为、领悟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优化,不会遇到不一样的样本就手足无措、领悟某个环节为何容易出错,才不会忽略那些本可避免的问题。

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并非单纯看你做了多少功课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你不断失败,再从这些失败中找到真谛。

当你一开始就把所有答案都告诉了对方,剥夺了他们从探索中学习的机会,他们怎么能够真正appreciate工作里的每个细节?到最后反倒被这些标准答案似的的步骤和秘诀限制,不敢跳脱框架。

那难道为此我们就不应该也无需向别人请教,靠自己一点点领悟吗?
非也。相反我们应该请教更多,而且是向不同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各自的盲点,不同人的观点也会不谋而合又相互抵触。当你收集了这些资讯,用智慧去评价各个的好坏,自然能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个过程,何尝不也是一种探索,只是你的探索和别人不同——你有先辈的经验作基础,不是盲人摸象。

人生有很多“早知道”是即便我们知道了,当下可能也会觉得“不实际”“不需要”而没有去做,并不是只要有人告诉了你你的智慧马上就加倍增长的。比如说我们知道太晚洗澡对身体不好,却总要等到老年才懂得不该这么放肆;在感情路上你可能要碰过几次钉子才能学会要怎么去爱别人和爱自己。

生活太多灰色地带又无标准答案,我们不能期望立马就得到正确的指引,只能透过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重复做错、否定、受伤,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岔路中找到自己的该走的、和想走的方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