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December 2019

随笔 - 培养习惯


其实六月时就想写这个了,可是我懒。

*

年头时写了一个status,大意是说与其定下一些最终可能不会实现的新年目标,不如把它换成各种习惯,毕竟成果也需要习惯养成。

本来只是写来装逼的(哎MJ有哪篇post不是装逼的啦),可是过了几天后就想到:如果我今年想要逼自己做些平时不做的事,那会是什么呢?

于是我很快就定了2019年的第一个习惯:跑步。

这个和resolution无关哦——我没有要参加马拉松还是什么,只是纯粹想跑步而已,因为完全不用用脑(终于发现PhDie的祸首了!),又可以大量出汗,甚是疗愈。

由于本人有自知之明,所以只是决定一个礼拜跑一次,不计距离,但一定要跑。虽然不是每个礼拜都能做到,不过到目前为止也算达标80%

尝过甜头之后,我二月又觉得可以再加一个习惯;这次我选了一个月读一本书。然后自此以后我几乎每一个月追加一个习惯,到现在已经加了10个。

注意,三月时一月和二月的习惯还是要继续做的,以此类推,不然只做一个月还有脸讲是习惯吗?!

我觉得这个方法有几个好处。

1)每个月才多一个习惯负担低,而且很多都是我到了月头才想这个月要做什么,比起一月就给自己一个清单压力少很多。

2)习惯听起来比目标小。一年要瘦身10kg你就会在那里算啊我每个月要轻多少,如果没有又会累积到下个月,换成每天做10分钟tabata整个就容易很多(最好是啦(翻白眼)。

3)无鱼虾也好。就算你最后没有瘦10kg,可是如果你真的坚持每天做运动,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4)习惯因为一直要做,比目标咄咄逼人。我个人是会记账的,比方说我今天skip掉了运动,那我心里就会因为愧疚而记下来,然后明天就做两次。

5)习惯和目标无关;你不需要根据目标来制定习惯。像我只是纯粹找不到时间看书,就给自己这个task,这样就算再忙也假假有个借口抽个10分钟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你可以抓些很鸡毛蒜皮的东西,比如说每天扫地、定时除毛什么的,啊不然这种东西你要怎么讲成new year resolution?“我今年的目标是洗52次马桶”这样吗?


当然,和所有往更好自己的道路一样(我们不讲往成功的道路,这太重了),the same rules and tips still apply

1)不要害怕和抗拒不完美(哎这可能是本人今年学过最重要的法则了)。庸俗一点讲,很多人会有一种处女情结,就是“反正我的streak已经没有了,倒不如“玩大佢”,这个礼拜就放纵一次吧”这样。

这个时候你就该问自己,你今天没有跑到步会怎样、它和你明天需不需要跑步有什么关系、你放纵了自己又会怎么样,然后你就会发现很多只是合理化自己慵懒的借口而已。

2)要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来做。我认为这个方案之所以会work是因为我头两个习惯都是我喜欢的事情,给了我信心在之后几个月include其它我不怎么喜欢的习惯。要是你找了一想到就想死的事来做,怎么可能会持久呢?

可是有些习惯我怎样都不会喜欢的窝,但我又想要做到这些事,那要怎样。

3)这个时候你就要感受习惯给你带来的影响。假如你想养成刷牙的习惯,你可以观察刷牙前后的区别、仔细看那些被刷出来的残渣,然后问自己:如果这些残渣一直留在你的身体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的口气有没有改变,这些是我想要的吗?

你也可以在做这些事时全神贯注,注意整个过程中你的感受感官,搞不好你也会开始享受这些行为。

4)找简单的习惯。之前有段时间没有阅读,因为那时找不到合意的书。但像跑步这样的东西,只要你的脚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做的。如果你选的是tabata,更不会有下雨或没有时间的问题。

5)不要太过执著于定下的习惯。这个可能有点矛盾,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比方说你定了一个早起的目标,为的是用清晨安静的时间看书,可是你又是night owl,早上一直醒不来,看书时也频频哈欠,那你就要想一下这个习惯应不应该继续下去,毕竟如果你的目标是看书,你可以在晚上抽空看,效率不止提高,人也会开心一点。

这也包括一直检讨那些习惯,看看它们有没有带来expectedreturn,没有就别再浪费生命。

写超长,就这样吧掰。


Sunday, 1 December 2019

随笔 - 想他死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希望另一个人死。

*

每次在社媒看留言的时候(娱乐小贴士:就算不看post也要读comment,因为往往更精彩(爆米花),总会看到有人说些“这人不得好死”、“支持炸死这班废材”、“他们也太仁慈,是我早就开枪了”这样的话,让我很想问他们一句:

“你真心想要对方死吗?”

不是受到法律制裁、不是被以牙还牙、不是要登报道歉。

是死。

我觉得死应该是最没有创意、最懒、最廉价的手段了:不用想要如何解决问题,直接赐有问题的人一死,眼不见为净。

比如你偶尔在家里发现了什么蟑螂蚊子,只要狠狠打下去然后洗洗手,问题立马解决。可是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如果你依然没有把家里的杂物收拾干净、没有把花盆的积水倒掉,这些所谓的害虫还不是一样挥之不去。

只有懒到极致又蠢的人,才会像喊口号那样一直要人去死。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里有多少次真心希望某个人死;这个人可能是羞辱过你的仇家、可能是你的前度、可能是骗光你身家的老千。

这些应该都是与你贴身相关、直接或间接伤害过你的人,那对对方产生想他死的怨恨即便残忍也算人之常情。

如果有人对一些和他毫无交集、自己也不了解对方来龙去脉、甚至连见都没见过的人说“你怎么不去死”,真会让人怀疑到底是这些“该死”的人有问题还是这个人有问题。

之前有位艺人在网络上失言,结果遭网民围剿,被问候家人、威胁说要强奸她、杀死她等。之后风波平息,她遇见了之前有份骂她的人,便问对方:“你当时真的想我死吗?”

她这时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大家什么谩骂诅咒只是随口说说而已;要是那个“该死”的人真的站在对方面前,他很有可能都不敢吭一声。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现象叫堆叠效应,说的是一旦有议题火了起来,就会有人无视议题的内容而去凑热闹,因为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就可以藉此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还能得到其他人的赞扬。

之前看小说,男主问女主为何对小魔王恨之入骨,女主说因为对方害她和亲人分离。然后男主就反问:“可是大魔王才是杀死了你父亲的人,你怎么又没想要找他报仇呢?。”

有的时候我们基于不得已的原因而将情绪发泄在错误的对象上,好像故事里的女主因为和大魔王有些恩怨情仇而不能直接面对他,只好把愤怒转移到小魔王。你也许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公司受了委屈,可是由于不能对上司动怒,所以只好回家打骂那些你有“权力”发脾气的小孩和宠物;你不满意政府的某些方针,但你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就只好批评其它有类似处境的地区。

情绪是得到了短暂的宣泄,不过问题非但没有解决,也让一些人平白无故受到伤害——那些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下次想骂别人死的时候,先想一想,到底该死的是谁:对方、那些你没有勇气“杀”的人,还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