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March 2019

随笔 - 看戏好不爽


那天友人看到我的Insta Story后,问我在看哪部连续剧。我把剧名发了给他后,他问我:

“你从这戏里学到了什么?”

*

我被吓了一跳:当你和别人介绍影视作品/书刊时,通常得到的回应是“好看吗?”、“这是在讲什么的?”、“谁主演/撰写?”;像“这东西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问题超现实到仿佛只会在文学课上出现。

我觉得看戏和交朋友一样,过了一个年纪,你就开始不怎么在乎看得“开不开心”这件事了。

啊不对,那个词不是“开心”。

是“爽”。

周末和朋友把酒狂欢,爽;下班回来约一群brother打机,爽。

爽过之后呢?你发现自己的人生仍然是那个样:朝九晚五、每天对着那些Excel file和奥客、回家依然要为家事烦恼;即便年末会多出一些小钱让你有资本再多爽一点,你总觉得还是欠缺了什么。

那个“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不会说抗拒看Avengers之类的blockbuster,毕竟看的时候还是很爽的。可是当你走出电影院,请问问自己,除了绚丽的电脑特效、飞来飞去的超能力者、和围殴大魔王的片段(moral of the story 人多欺人少带来胜利(否),团结就是力量(是)),你到底还带走了什么。

不要跟我讲你学到了“正义必胜”、“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之类的价值观ha,胃里的盐酸会涌出来。

让你爽过之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不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改变、不会让你成长一些的娱乐和消遣,其实和冰毒有什么分别。

现在本人无论看戏或是阅读,都会尝试整理思绪,想想作者到底要籍这些创作表达什么样的想法,再看这些带出来的values和自己的观念有无冲突以及能被采纳的地方;我觉得看一部作品如果不去品味制作人想要带出的含义,是很对不起那些为这作品注入生命的团队的(前提是你要分辨出这作品到底有没有被注入生命啦)。

就好似你的另一半和你在一起却没有想要了解你,和你一起成长,而只是想到自己开不开心爽不爽那样。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侮辱。

“哇大佬,看场戏罢了借,要不要搞到这么stress哦!”

当然我们不是说你现在看什么做什么都要得到人生启迪,增长智慧这样;这份工作还是交给释迦牟尼吧。

我们生命里有很多种朋友:喝酒的朋友、讲心事的朋友、健身的朋友、探讨人生的朋友……如果现在你身边的人都要和你讨论“人生有什么意义”“我到底是谁”,你的脑应该很快就会烧掉了。

所以适当的时候你还是得吸一吸这些“精神上的冰毒”,暂时麻醉自己脱离一下现实。但充完电后还请继续思考现在做的事、刚刚看的书、接下来要讲的话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有什么意义。

就好像那部连续剧每集开始时都会说的那句话一样:

Let's think.



Sunday, 10 March 2019

【书评 - 厌世讲堂】


第一次写书评我好紧张。

(虽然讲是书评,不过其实有点像summary,再加一点自己的看法,大概就和谷阿莫“二次创作”的概念一样。2278字。)

*

要给大家介绍一本叫《厌世讲堂》的书,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中国古文版的《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作者以文言文(其实都是庄子的文章)讨论佛系的哲学。

我觉得大家如果读过很多文言文的话很多时候都会搞混中国历史里那几位伟大的老人家——庄子到底是哪位?

庄子就是那个教人怎样杀牛(庖丁解牛)、还有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庄周梦蝶)的人;不过他最有名的故事,应该就是和老基友讲废话,讨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开不开心”的那段。

和《庄子》一样,这是一本很深的书;哲学是一种很极端的东西,要么“夫子所言甚是”,要么“我听你放狗屁”,所以这里我只讲我看得懂和比较buy的内容。

Related image

*

厌世这码事,主要原因就是“不得已”。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难免会有很多负能量:为什么事情都不如我所愿、怎么这个社会这么messed up、我每天受那么多气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走到这个境界,都是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常井然有序的群居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维持世界稳定的运转:首相要治理好国家、医生要让病人药到病除、农夫要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如果今天首相让国家兵荒马乱,那么他就是个“废物”,五年后得把他拉下来;如果医生医死了人,他也会是个“废物”,一定要请辞谢罪。大家都要做好各自的角色,才不会被世界遗弃;毕竟在一个群居社会里,被遗弃是一件必死无疑的事:你无法获得食物、生存的空间、交配的对象,你的基因是没办法延续下去的。

然后有一天农夫在拔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人生:我到底在干什么?我为什么每天都要蹲在这里拔草——我可以做别的事吗?我可以捕鱼、缝衣服、拍电影吗?如果一个农夫不拔草,这个农夫是不是很没用?其他人会怎么看我?

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
“大家都知道‘有用’的东西很好,却不知道‘没用’的东西才能保存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天生就注定要当农夫的。当你不按世俗的观点而活,不因为别人要你做农夫你就做农夫,而选择去做想做的事时,你才算得上不在扮演别人想看到的角色,而是做真正的自己,为自己而活。

画像に含まれている可能性があるもの:1人、スマイル、テキスト

*

在做自己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自己”是谁。

当别人问你“你是谁”时,你会想到你有一个名字、你是谁的孩子、你的职业、你经历过的事情……可是这些都能定义“你”吗?

如果这些能够定义自己,农夫就不用这么痛苦了——你要为自己而活、你要做自己嘛,你不是农夫吗?那做农夫就是做自己咯?

作者引用了很多很深的话来解释其实没有“自己”这个东西,不过不重要。你只要知道的是:
真正的“自己”没办法“做”——它是自然出现的。

《庄子》说:当我们做的事情不是在扮演什么角色、不是基于什么原因、不是因为要顾及后果时,我们的思想行为才是最纯粹自然的;我们就是做了这件事、说了这句话,像呼吸一样自然。

“当一个人不需要再通过做自己来证明自己时,也许他才是真正在做自己。”

*

每次在讲做自己的时候,大家总会想到“自由”这件事。

有句话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

作者有特意讨论这点。第一个提到的“自由”,其实是“欲望”; 第二个自由——不受束缚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我们总是在意“我”到底喜欢讨厌什么、想要不想要什么。当你把“欲望”和“自由”连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就永不超生了——你永远会变成金钱、名利的奴隶,只要满足不了就痛苦不堪。

“真正的自由是让一切都自由,也就是让所有事物都有喜欢你、讨厌你、赞同你、反对你、靠近你、离开你的自由;当一切事物都能如其所是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可以如己所是。”

Image result for 厌世讲堂

*

等一下,你一开始不是说这是讲“佛系”的书的吗?为什么变成厌世,然后又做自己了?

作者在序言中就提到,厌世只是让我们摸索自己的开端,就像那个农夫一样:
“一个人之所以会厌世,是因为没办法将人生改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等到一个人完全失去期待,他就会变佛系了。”

这和上面做真正的“自己”是相呼应的:当你做到不再强求、不再瞻前顾后,一切随缘,既是达到佛系的境界。

在这里要注明一下这里的“佛系”,和我们平时在meme里看到的“佛系”是不同的。
Meme佛系:“不去运动、不要节食,缘分到了自然就会瘦下来。”
厌世佛系:“想运动就运、想吃什么就吃,最后是肥是瘦都不关我事。”

Meme里的佛系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瘦下来,还是带着一种即便什么都不做依然能达成目标的期待(难听一点就是侥幸的心理);真正的佛系是什么都不管,一切follow the flow,事情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

我很喜欢作者这个比喻:很多事情就像是生孩子一样——虽然浪费很多力气在分娩过程上,可是我们还是不能确定会生出什么样的孩子,因为孩子有自己的生命,是我们无法掌握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敞开自身,让自己成为一个通道,邀请他来到世上。

这个就是庄子主张的道家学说:无为。

Related image

*

我觉得在现实里实践这个是很难的。从我们出生到死我们总被灌输各种价值和框架:“大人的事别理这么多,小孩的工作就是把书念好”、“女生还是要有些矜持,不然男人不会珍惜你的”、“只要你现在肯努力,以后就会轻松了”。

如今庄子突然和你说你其实可以不要理这些世俗,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硬生生把这些你一直赖以为生、当作人生目标的观念夺走,你会先不知所措,然后再清醒过来刮庄子两巴:“Be anything I want?大佬我要找吃的啊,不然你要我饿死老婆瘟臭屋啊?”

所以我们一直都在扮演社会给予的角色,期望自己最后会被赋予被promised的收获,虽然我们往往发现这些期许只是一堆干话,再次陷入“我一生到底在干嘛”的漩涡中。

我想,除非你是单细胞生物,不然“做自己”,还真的是挺难的呢。

Thursday, 7 March 2019

随笔 - 贪小便宜


那天友人适逢NTU Open House来探望我(讲到我好像坐牢还是住疗养院这样)时,向我展示他从礼品摊位拿的布袋:
“你看这个材质很好,而且有很多口袋。”他建议我也去领一个。

“啊……可惜我已经过了拿goodies bag的年纪了。”我用一种“年轻真好”的口吻说。

NTU这样的名校得到赞助是一件相较容易的事,因此学校就很常派发这些goodies bag,让游手好闲的大学生排个半小时去拿。

领了两三年后,开始发现袋子里头即便有很多实用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其实更多:小学生才吃的零食、眼镜店固本、减压橡皮球……还有每年必有的新生水NewWater

Seriously NTU NewWater?!

然后过年大扫除的时候就看着这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毕竟活生生把还完好的东西扔掉是会遭天遣的。

“所以到后来我干脆不拿了,就把这些罪恶给别人承担——我是说把东西留给更需要的人。

“况且我觉得与其把时间耗在这些贪小便宜的东西上,倒不如去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

以前载着外公到乡下探望亲戚时,他总会抱怨干嘛走highway,因为过路费不便宜:
“走旧路好呀,又快又不会塞车。”

快你妹。两个时速相差一倍,旧路又窄又弯还有红绿灯,而且highway也不是整段都在塞。

但这就是穷人的悲歌呀:因为没钱,所以只好浪费更宝贵的时间和力气去省那一点,然后失去了可以提升自己来过更好生活的机会。

再无限循环。

你想下:为了省钱趁Starbucks Buy-1-Free-1的时候花了半小时排队,虽然确实节省了三四块钱,但换算过来也不过是一个小时七八块。天哪,这比在学校图书馆做part time的薪水还低呀,你确定你真的有赚吗?

(“酱如果我的时薪比省到的钱少的话我就应该去排队咯?”。亲,如果你工作一个小时都赚不了七块,就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自己还要喝Starbucks。)

“话不是酱讲的,”友人不同意。“我不是二十四小时都在打工赚钱的吗。”

“可是如果你用这些时间做其它productive的事,那个经济效益不是会比这些钱多?”

“要是那段时间是应该工作的我认同啦,可是如果没事做的话我觉得捡到便宜我会很开心的窝。”

“好啦你开心就好。”我投降,毕竟本人也曾经为了吃免费pizza在寒风中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最后吃到的时候还也是很开心的。

你看本人嘴巴虽然这么讲,身体还是很诚实的。撇开贪婪是人类的本性不说,我觉得穷困过的人(是我)就算富有了(不是我)骨子里难免还是摆脱不了“将钱看得太重”这个劣根性。

看到便宜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抢,知道能省钱的方法就会想去做,最后往往反而因小失大。

周末去lab时为了省几毛钱巴士费,顶着太阳走了十多分钟,搞得到学校时又热又累、在超市看到大盒装的商品附送汤匙就会忍不住买,也不管自己需不需要用不用得完、因为多付一块钱珍奶就能加大很划算,结果喝到涨味道又被冰块稀释变淡。

到了这个年纪,我认为钱虽然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钱,不过是一个让你得到——或者得不到——那些东西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