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人人都称赞的电影你不能错过,那么一部褒贬不一的戏你更加一定要看;因为前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后者则是一部“好”电影。
《新喜剧之王》我打70分:欠缺的20分是很多不合逻辑的剧情和老梗还有部分生硬的演技,另外10分是我还年幼无知无法体会的深度。
很多人拿《新》和原版《喜剧之王》比较,可是对我们这种二十年前还在吸奶的90后来说,把它当一部新片来看还是比较恰当。
下有1745字剧透(翻白眼。
1)如梦(还有马可)到底会不会演戏?
整部电影充斥着这两人教导和示范如何演戏片段的同时,却也有很多被旁人质疑演技的戏份。
“你懂什么?你如果会演戏就不会在这里跑龙套了!”场务一桶狗血倒在如梦头上。
和那些喜怒哀乐都做不好的“跑龙套”相比,我们当然可以看得出如梦就是那种典型的怀才不遇。活到一定的年纪,我们多少总会有“觉得自己明明壮志熊熊天资聪颖,却总是被那些‘不如我’的kelehfeh捷糊”的moment。
“要是我没有和小米吃饭,他们一定会找我当明星了。”如梦坐在路边懊恼。
之前看过一篇讲述种族歧视的文章,白人男性辱骂那个和他一起面试后抢走他工作的黑人女性,别人就问他:“你都还没正式入职,怎么能说是她抢了‘你’的工作?”
不,那个工作不是你的;直到宇宙毁灭,都不是你的。
讲回演技。
电影一开始就演了如梦教那个被车撞的阿伯如何演痛苦的表情,然后又有被寒冰掌击中的演出。这时你就会发现:女主角只不过是个过分矫情做作的演员,并没有比其他只有一个表情的演员出色。
那为什么最后在试镜时她依然可以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你要知道人家是找演员,不是杂技表演,所以前面那几个面试者是来搞笑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如梦把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丢掉了。
早期的她一直抓着那本圣经,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总以为自己是遇不到伯乐的千里马;惟有走出这个闭门造车的胡同,回到现实,做回并做好自己(还要做好,所以殴打渣男这幕很重要),才能把人生这部戏演好。
那么马可呢?无法否认他态度恶劣,但他还是有一场飙演技的戏码——杀死王子时的七情上脸,把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在脸上。
结果导演讲他有病。
到底谁是谁非,就看你要信一个可以拿香肠当内脏的导演,还是一个好歹也红及一时的演员了。
2)为什么电影里尽是白雪公主?
因为女主的人生观,就是一场童话故事。
幻想自己是个独天得厚的公主,尽管受尽皇后的侮辱,但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王子的赏识和宠爱,从此一举成名大富大贵。
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怎么被人羞辱,都可以听着音乐很阿Q地吃盒饭,这种人只有精神病院和童话故事才会有啊。
可是现实是没有童话的,就算有,也是崩坏的童话:白雪公主是个粗暴男、以为自己是公主可却变成了巫婆、公主没有和王子在一起反而还要亲手杀了他……即便到最后也没有人来救的白雪公主得靠自己杀出重围,最后还是被砍得连内脏都掉了出来。
无论多努力结局还是悲惨的设定,才是现实的人生。
马可老师也是一样,从一开映的整套白雪服饰,到中间只剩下假发,最后被逐出片场打回原形,才发现自己是个当红明星的童话只是一场梦。
“我不是演员,我已经醒了。”发生交通意外后如梦自喃。
从此以后白雪公主再也没有出现过。
3)为什么戏名要叫《喜剧之王》?
说真的,如果要用喜剧的角度来评论这戏的话,还真是不行:一直炒冷饭之余笑点又不多;《新》本来就不是喜剧。
“喜剧之王”的意思不是这是一部最好笑的喜剧,你看这部一定会比看其它喜剧时笑得多;喜剧之王不需要是喜剧,就像领导并不是那个技术最强最会做事的一样。
小时候看电视时我问妈妈,为什么戏里的人明明很高兴,可是却在那里哭?
“因为人开心到了极点时就会哭,伤心到了极点时就会笑。”
这有点像汽车的里程表一样,99999之后就会归零从另一个极端开始。
如梦的故事正是因为悲伤到了极点,才反转过来出现在开心最极端的光谱上。所以颁奖典礼上大家才可以看着她以前跑龙套被羞辱的影片笑开了怀,就连如梦自己也笑个不停:“哈哈哈你看我以前真惨,怎么会有这么可悲的人哪?”
虽然隐喻着众人背后自己的爸爸哭得稀里哗啦。
我特别喜欢电影安排了让爸爸哭得那么悲惨,而妈妈只是稍微眼眶湿润的镜头。明明爸爸把女儿的行李都扔下楼,妈妈才是那个告诉女儿“你一定会成功”的人。
我们身边多的是像如梦妈妈这样的人,在你面对挫折的时候不断鼓励你,告诉你你一定可以的。看似关爱的动作,其实就跟女主的渣男男友一样。
“这是一场交易:只要你开心,只要你不再愁眉苦脸,你要我说多少遍都可以!”
别玩啦,这种有毒的糖果不只对成长没有帮助,还会让你越陷越深:“每个人都说我可以,我只要再努力个十年,一定会出头的!”
真正care你的人会在必要时拿刀砍醒你,砍不醒的时候会宁愿拿玻璃瓶砸自己的头也不会让你再受更多的委屈。
妈妈是要你开心的人,爸爸是为你分担痛苦的人;拥有前者的人生是喜剧,拥有后者的人生是喜剧之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